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挫折的孩子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聽世界,用孩子的角度理解世界、進入孩子的世界。
“seeing with the eyes of another, listening with the ears of another, and feeling with the heart of another.”-Alfred Adler」
教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孩子的方式去理解他的世界,身為成人我們很容易用成人的方式來看孩子,『你太小了,你不會喜歡這個的』、『你這麼大了怎麼還這樣』,這樣的方式容易落入了各種「應該」的陷阱裡(認為孩子應該要做什麼、怎麼做或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我們也就失去了理解孩子的機會,錯失可以陪伴孩子、滋養孩子勇氣的可能。
每個人、每個孩子都需要在家庭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而家庭重要事件的發生,如:弟妹的出生、手足爭執、升學、搬家、父母感情狀況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孩子對自身自我理解的改變,此時如何讓孩子能夠找回他該有的位置(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就是我們可以思考的。
每一個孩子反應出來的問題,背後都隱藏著孩子的情感需求,透過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引導,培養親子間的溫度,是開啟孩子心門、穩固親子關係的重要開端。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挫折的孩子
『他在家都不會對弟弟這樣,他會照顧弟弟,怎麼可能會在學校咬人、打人?!』
『我的孩子以前不會這樣,他又乖又有禮貌…』
『他一點小事就生氣、抓狂,別的同學只是想安慰他,他直接就往同學臉上抓下去了…』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當孩子的生活世界沒有威脅的時候,他們便不需要握著武器來對抗』,孩子的武器─也就是孩子呈顯出的問題行為。
其實,若可以選擇,我相信,孩子並不想選擇成為一個必須時時戰鬥的人、與世界為敵的人;我相信,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期待自己能與家人/父母親有親密的關係、與同學有友愛的關係,然而當孩子在生活世界中感受到威脅時,為了生存下去,他們發展出自己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對抗敵意的外在世界。
孩子失去了面對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只好發展出自己的『武器』去對抗,一個出現行為問題的孩子是個挫折的孩子,此時如何滋養孩子的勇氣是家長/教師首要焦點,而父母及師長所能滋養孩子勇氣來源便是對孩子的接納與理解。
如何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從傾聽孩子開始。
接納與理解說來簡單,卻在忙亂紛擾刻不容緩的步調中,更顯難得及困難。現代家庭多為雙薪家庭,忙碌的家長不容易有機會慢下來傾聽理解孩子,高社經家長也普遍對孩子的期待甚高,極易造成親子衝突。
成人習慣花較多的時間提醒、糾正、教導和責罰孩子,卻忘了停下手邊的工作、蹲下來傾聽孩子,或認為孩子的話不值一聽…對大人來說,尤其是高社經父母的高成就/高效率,有時會讓他們不小心忘記:小小孩、小孩的未成熟,是此階段十分正常的發展過程,因此也不容易花時間慢下來聽孩子說話、陪孩子遊戲、等待孩子長大,反而很容易下判斷,認為孩子是愛哭、愛生氣、愛計較、故意找碴、故意唱反調等,父母與孩子很容易在這樣的過程中,彼此挫折、讓彼此受傷。
解套的辦法,可以從基本的專注傾聽孩子開始,耐心傾聽孩子的這個行為,所表現、傳達出的不僅僅是傾聽本身,更多的是,從這個行為所反映出對孩子的耐心、愛心。透過專注傾聽的行為,告訴孩子:你很重要、我也很重視你的想法和意見,我愛你、尊重你。把孩子視為一個值得尊重、有想法的對象,這會改變我們對孩子的回應和態度。
我們對孩子情緒的反應和處理方式,更是扮演著孩子情緒教育重要的示範作用。一個被尊重、理解的孩子,情緒會越發穩定、越有安全感,也就越能展現出對他人的同理與尊重。
教養者修練內功第一招: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因此,當面臨親子衝突或孩子行為問題時,父母首要任務是穩定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如泰山」的態度,以爭取情緒緩和空間(不急著生氣、不急著反應、不急著責備),用詢問(你剛剛受不了了嗎?)取代假設(你就是不會忍耐!)、用引導(那下次可以怎麼做呢?)取代指揮(下次你可以就這樣做!),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愛心、耐心與等待,如此改善的不只是孩子的行為問題,同時示範情緒調節作法,另一方面也同步提升親子關係的品質,而親子關係的質量更是滋養孩子的要素。
教養者修練內功第二招:先有溫度、再談制度
『老師,小孩這種態度還不罵他嗎?』
『像他這樣早就該打該罵了!根本欠揍、欠教訓!』
『打一次就讓他知道下次不敢了!』
面對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外在再多的懲罰和責罵都不及孩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耐與失望,此時父母/師長的責備只會增加孩子回頭的困難。
『多數行為出軌的孩子,內心相當渴望父母的諒解,父母的諒解與接納是孩子走回正途所需的踏板。(曾端真,2013)』情緒能被父母接納的孩子,也能學習接納自己,相反的,情緒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對自己生氣、懊惱、更甚者討厭自己、自我放棄,越發積累負向情緒,造成惡性循環,情緒無法被消化、接納,更可能造成後續負向行為的展現,衍生出更多行為問題、親子衝突。
嚴格的父母易導致孩子自我效能感低、勝任感薄弱 。
越是有行為問題的孩子,越需要周遭環境的友善、父母/師長的鼓勵與接納。
父母/師長可以做的是:幫助孩子不論是在遊戲、或是課業等過程中,讓孩子有多一點成功經驗、建立勝任感;藉由大人不斷對他的理解、關懷、接納,讓他在這樣的情境中,可以對自己有多一些的信心。
有一件事說來簡單也困難,就是讓孩子練習做事(例如:做家事、功課/讀書自我管理、課室班務協助…等)。藉由日常庶務的處理,能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培養成就感、貢獻感、自我效能感,這些都需要由實踐與磨練中逐步奠基而來。
讓孩子做事這件事聽來簡單,為什麼難呢?難在—孩子需要被正向的等待—耐心引導孩子思考出解決辦法、耐心等候孩子慢慢學習、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完成一件事…等。在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信任、理解是很重要的。順性引導孩子、給孩子時間,傳達的是對孩子的信任,孩子擁有父母的信任,能滋養孩子的勇氣,幫助孩子願意持續嘗試、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訓練的不只是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親也需要練習對孩子的信心與耐心,給孩子時間、相信孩子做得到,即使是陪他們繞圈圈,他們也總會走到的。在這些繞圈子的過程中,鼓勵孩子思考、嘗試、做決定,孩子才能從這些實踐的過程,長出自己的力量和思維;若是怕麻煩、擔心浪費時間,反而是剝奪孩子學習思考、自主判斷的機會。
推薦書籍:
[1] 曾端真(2013)。 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2] 簡.尼爾森、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布萊德.安吉(2017)。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 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劉盈盈譯)。臺北市:大好書屋。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落枕其實是椎間盤突出!落枕拉脖子有效嗎?
每個人一生中一定都會得過的一種病-「落枕」,其實也是椎間盤突出。一個晚上的不對稱姿勢,也會讓椎間盤漸漸突出......
登入中
楊雅筑 諮商心理師
作者
楊雅筑 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正向教養家長講師/學校講師。美國認證阿德勒鼓勵諮詢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親子諮詢師/親子生活教練/阿德勒讀書會帶領人。在諮詢工作中發覺,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踏入諮商室,但可能都有著相仿的困擾。因此期盼藉由文章分享,讓心理學可以更普及,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好好被照顧與理解的機會。歡迎追蹤 FB 粉專:www.facebook.com/yachu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