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善良的好人,不代表要被予取予求--為何無法拒絕別人?

善良有界限,不等於老好人

善良是個正向特質,但無底線的善良會帶來痛苦。

 

當善良是被壓抑而來的

華人文化脈絡下重視群體更勝於個體,是否從小被要求過:

「不要帶給別人麻煩。」
「你是哥哥/姊姊,讓一下弟弟/妹妹啊!」
「他們又不懂事,碰一下/進去房間還好吧?!」
「別計較這麼多啦。」

 

這些對話呈現出的最大問題是:「自己不該擁有自己的/獨立的情緒與想法,如果有跟他人不一樣的情緒與想法,就是難搞、不合群、怪胎。」

 

老實說這是件滿嚇人的事情,自己居然不被允許擁有獨立的感受,只能依順著他人而想、而感。內在的想法與情感上,因為表達不滿與不舒服而被指責;外在的個人環境上,還得忍受別人的侵門踏戶,無法擁有私密的空間。慢慢地自己不再知道如何有「獨立」的情感反應,該怎麼思考、怎麼感受都被教導,跟其他人合為一體。

有點像是金剛戰士合體後,再也不能自由選擇要走去哪,只能跟著大家一起打大魔王,就算因為害怕想逃走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場(哭!不想打也不行嗎)。

我們被教導成善良的人,只是這個善良建立在不能擁有自己情緒、不能表達不滿之上。

 

所以不敢拒絕人

不滿、憤怒、不舒服都是會打破外(表)在(面)和諧的妖魔鬼怪,只要每個人都笑呵呵,那就不會有衝突、不會吵架、不會有不愉快了!不喜歡?!吞下去!

只要有人說「不要這麼愛計較」、「體諒一下嘛」,就覺得自己好像有義務滿足別人、必須懂得體諒他人,不能、也沒有資格表達自己的想法。

好一點的說法是成為一個體貼的人;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成為無法拒絕的人了。

輕則無法拒絕路上推銷的愛心筆,重則刷卡買了數十萬的保養品、雜誌,或總被家人要求付出不求回報,直到連自己的生活都不堪負荷。

 

可以善良,但不一定要當老好人

善良是一種選擇,是自己想要以善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用正向的眼光解讀各種言語、行為,並同樣用正向的態度反饋,期望將善與溫暖傳遞下去。

而不是壓抑真實情感而來的。

在善良底下,仍然可以保有「自己」,保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情緒、感受,每個人都有資格感覺不舒服、表達拒絕,這是區分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界限」,就好像心中有道圍牆,裡面放著自己私人且私密的想法感受,能進到界限內的都由自己決定。

拒絕,如果不帶著傷害的意圖,只代表著對自己的內在誠實,從今天開始,練習誠實一點點。

 

原文出處:當個善良的好人,不代表要被予取予求—談我們為何無法拒絕人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作者

發瘋心理師,領有高考諮商師證照之心理師(諮心字第0004150號),曾服務國小、高中、精神醫院之兒童青少年門診,現職大專校院專任心理師。希望將生活化的諮商理論傳達給社會大眾,致力於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歡迎追蹤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couseling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