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跑、慢跑使用的肌肉比例大不同!

長跑慢跑,小腿肌負擔較大

慢跑、快跑、跨欄、跳遠、長距離、馬拉松、超馬,這些運動中,最常見的都是下肢的傷害。而國際田徑錦標賽中,下肢肌肉損傷(LLMI)佔所有肌肉損傷的 90% ,以及佔所有運動傷害的 40%。

了解各個肌群受傷的比例之後,我們可以針對這些運動員,特別的針對這些肌群做一些預防性的控制訓練以及增加運動的表現和避免傷害。

 

其中在 2021 年的研究中發現,慢速以及快速的運動在各種肌肉的貢獻比例不同:

  1. 蹠屈肌(比目魚肌、腓腸肌 、脛後肌、腓骨肌和腳趾屈肌)在較慢的速度運動下貢獻更多。

  2. 髖伸、髖屈肌群(即髂肌、腰肌、臀大肌和大腿後肌) 在短跑加速過程中特別參與獲得更多加速力量。

  3. 當在維持較慢或正常速度時,蹠屈肌都維持有一定的參與度,但速度開始越來越快時,髖伸、屈肌群開始參與更多,步頻也開始增加時,大腿後肌的受傷機率也相對提許多。

  4. 研究中提到,當發現跑步的速度已經開始下降或上不去時,是因為肌肉開始已經有受傷或問題發生,因此,在發生拉傷之前,肌肉會以疲勞(fatigue)的情況讓速度下降來避免傷害。

 

而男女生的受傷比例也不一樣唷,可參考以下圖表:

 

總結:

  1. 下肢肌肉的傷害位置會和運動所需的速度有關。

  2. 速度更快的運動,大腿後肌參與更多、因此受傷機率更高。

  3. 小腿肌群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通常發生在速度較慢、負擔較高的跑步項目。

  4. 主要受傷肌肉和運動的參與跑步的主要肌肉有關。

  5. 女性和男性在不同的運動上,受傷的部位有很大的不同。

 

參考資料:Edouard P et al., 2021

想看更多,可以到 物理治療師 Amber  的 IG 帳號唷! 


文妤 王
文妤 王

作者

王文妤 Amber Wang 物理治療師|分享專業知識擅長物理治療、運動傷害、專業分享、動作控制、長者物理治療、淋巴水腫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