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判斷心理健康?

聊聊心事 心理健康

常常有人問,如何知道自己或其他人是否心裡健康?

雖然有《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但這東西只是個參考,因為有憂鬱症不代表不健康,也許促發對生命思考更多,從憂鬱中獲得更平靜的方法。相反的,沒焦慮症也不代表就是健康,可能只是遇到某些障礙就逃跑,不願面對焦慮的自己。

現代的精神疾病觀越來越傾向並非有或沒有疾病的二分法,而是光譜式的判斷標準,比方說,憂鬱的程度 1 到 10 分,讓你自己判斷會是幾分,讓他人判斷又是幾分。

這種方式比較能準確地描述心理狀態,因為尤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靈,我們很難說出裡頭到底有或沒有哪些東西。

 

判斷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是一樣的,不會有一個標準判定你就是「完全健康」或「完全不健康」。對我來說,以我長期做心理諮商,以及自己也接受心理諮商,並從分析式的角度思考心理健康的可能性時,以下四個標準能夠判斷自己和他人「偏向」健康或不健康:

 

你的直覺會如何描述自己/他人 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你會說健康的嗎?快樂的?經常感到困惑的?總是壓抑情緒的?每次吵架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我們對每一個人都有直覺,這個直覺能夠第一手讓你感受到對方散發出的狀態,當你的心智夠清澈時,對他人的直覺就會很準,這也是為什麼總是建議想成為助人工作者的人,需要自己也先被諮商過一陣子(甚至更久),我們的直覺才不會被自己過去的經驗給混淆。

而若要判斷自己,就更不容易了。

許多人即便是面對自己,都無法真的敞開心胸,或是不願和他人談論的事情也不願在心中升起。尤其是自戀型人格程度較高的人,讓他判斷自己時,有可能完全都是正向的,一丁點負面的描述都沒有。

這時你的直覺可能就覺得他不太健康。

 

內在的開放程度多高?(1-10 分)

當你和他人聊天時,是否能夠讓內在的東西自然來去?是否有不能談的?特別愛談的?一講到就生氣爆炸的?

那些「地雷」越多,表示心裡壓抑了越多東西。而東西堆高了是會倒塌的,就像再大的衣櫥也會被塞滿爆出來。

同樣以自戀型人格為例,他雖然直覺判斷自己很好,但聊到許多話題時,你應該也就能感覺到他一直需要別人誇獎、貶低外人、對自己沒做好的事情理由特別多還生氣說是別人的錯,當他的反應讓你覺得「還是轉個話題好了」的時候,那就表示他的內在空間是比較小的,也就無法容納較多情緒與思考,當負面情緒一來就容易擁擠爆炸。

 

願意接觸內在的程度多高?(1-10 分)

你或他人是否願意談論很少談論的回憶?尤其是帶有悲傷、憤怒、愧疚的事件。

我們如果覺得心中卡卡的,卻又說不清楚時,雖然暫時不聊就沒事,但你或他人願意聊聊看嗎?這是一個照亮內在空間的心理動作。當願意拿著手電筒到處探索,被照到的地方才會跟著發亮,逐漸讓陰影散去,才會發現自己的內在空間其實挺大的。

當願意進入原本擁擠的空間,清理和重整出更多空間,也越能夠容納與消化負面情緒。

 

願意提升內在的程度?(1-10 分)

你會想要多瞭解自己的情緒嗎?雖然遇到某一件事情會生氣,但不太影響,這時你有意願多去挖掘生氣的背後在說些什麼嗎?另外,你會去瞭解自己開心和興奮的原因嗎?甚至閱讀心理方面的書籍,瞭解和人互動的模式為何?

「提升」是屬於積極的心理健康,也就是不只是沒病就好,而是如同多吃蔬菜水果一樣,讓自己「更健康」。

讓原本的內在空間擴大,也就有更大的包容力,涵容未知、曖昧、不確定感,這些是成長必經之路,如果能夠在邁向模糊的未來中前進,也代表我們的心智足夠穩定健全。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空間,它乘載了各種情緒與思考。與它接觸的意願決定了你在心理有多自由,而心理自由的程度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健康。

 

原文連結:如何判斷心理健康


wesley chuang
wesley chuang

作者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遠距諮詢平台FarHugs諮詢督導、大專院校與培訓機構精神疾患/情感教育講師。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歡迎追蹤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