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輕度認知障礙?
台灣在 2018 年已成為高齡社會,也就是說,7 個人中就有 1 個是 65 歲以上長者。在 2065 年,台灣將會成為超高齡社會,因此10個人會有四個人為長者。
那今天就來探討老人衰弱的其中之一問題:輕度認知障礙。
什麼是輕度認知障礙? 簡單來說,就是「未達失智症前的輕度認知功能損傷,且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的狀態 」,因此不只有記憶上的問題,像是語言、社交、事件判斷、執行功能連續性......等,這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那到底認知功能有哪一些呢?大致上有: 1. 記憶力 2. 注意力 3. 語言能力 4. 空間定向 5. 判斷執行五種,而輕度認知障礙,在日常生活的表現上看不出來異狀,通常都需要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做一個診斷。
目前對於輕度認知障礙來說,跟阿茲海默症有強烈相關性,因此會作為一個預測阿茲海默症可能性的指標。(Eric G. et al., 2017 )。
以台灣來說,根據內政部 106 年的統計,6 5歲以上高齡者中,輕度認知障礙者約佔 18.32% ,失智者約 7.93%。(這中間有簡單分別失智、輕度認知障礙以及正常退化)。
在臨床上的初步篩檢,通常會使用操作型的認知評估,蒙特利爾認知評估測驗(MoCA)來做一個初步篩檢。 而 MoCA 即為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用於快速篩檢認知障礙的病人的評估工具;分為記憶、視覺空間、注意力、語言、定向感及執行功能六個類型的題目,並有八個分項測驗,透過這些題目的設計及大約十分鐘的測驗時間,讓職能治療師測驗到不同領域的認知功能,並做更進一步的介入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有:
一、認知治療:執行過程、推理訓練、處理速度訓練、工作記憶、情節記憶......等
二、運動治療:有氧運動、肌力訓練、雙重性任務導向訓練
這些在實證文獻都已證實是效果,老人衰弱在老人人口中是一個我們需要去重視的公衛問題,我們希望能夠去找出預測的因子來避免老人開始有不良的健康問題,像是認知、平衡(摔倒、骨折風險)、內科以及骨骼肌肉問題;而認知是心智運作的結構與歷程,如果在認知開始退化,那勢必會影響到身體,所以運動介入以及認知介入又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問題,還需尋求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等專業醫療人員診斷,有任何進一步需求,請到各大院所洽詢唷!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登入中
文妤 王
作者
王文妤 Amber Wang 物理治療師|分享專業知識擅長物理治療、運動傷害、專業分享、動作控制、長者物理治療、淋巴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