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訓時做輕會痛,做重不會痛?
最近非常流行「疼痛最重要的治療是運動」。筆者本身也是這理念的信奉者。在討論運動時,現今主流很愛強調"重量"訓練、肌力。但傷後、疼痛復健如果以"重量"訓練、肌力為主,常遇到如標題的情況:做輕會痛,但做重不會痛,這是件好事嗎?
做重不會痛的原因,大致分兩方向:
-
運動可降低疼痛閾值:軟組織熱開、肌肉充血後比較不會痛。
-
做重會徵召更多肌肉參與:達到較佳的穩定效果。
運動對疼痛有幫助這件事情是無庸置疑的,但在有受傷的前提下,這兩個效果真的是好事情嗎?
-
降低疼痛閾值:自己可以維持組織熱開、肌肉充血多久?佔一天生活多久時間?比較不會痛,傷就自己好了嗎?
-
做重會徵召更多肌肉參與:生活中是做重的動作多還是做輕的動作多?自己能用做重的動作模式(多數會用共同收縮 co-contraction)做多少日常動作?
想想上述四個問題,會發現做輕會痛、做重不會痛的情況,在有受傷過的前提下並不是一件好事,這代表著:
-
傷可能還沒好。
-
沒有能力在輕量的活動(日常生活多數時間)下徵招出足夠穩定的肌肉。
有傷過的人,應優先回頭考慮以上兩件事,而不是覺得做重不會痛,以後都熱開做重的就好。
該做運動沒錯,但如何在輕量動作下,徵召出足夠穩定的肌肉,優先順位應擺在肌力、重量之前。
最後舉很多人愛講的腰痛去做硬舉為例,該優先學會的是髖鉸鏈,理解髖關節彎曲是怎回事,理解自己在不同動作底下髖關節彎曲角度的極限在哪裡,而不是根本還感受不到自己的"髖屈",卻一直想著在硬舉加重量。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落枕其實是椎間盤突出!落枕拉脖子有效嗎?
每個人一生中一定都會得過的一種病-「落枕」,其實也是椎間盤突出。一個晚上的不對稱姿勢,也會讓椎間盤漸漸突出......
登入中
張嘉哲 骨科醫師
作者
熱愛運動、經歷無數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跳脫傳統骨科開刀思維,鑽研動作控制訓練及修復性注射治療,期望幫助病患從事喜愛的運動、維持生活品質,而非妥協退化不做事不做運動。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張嘉哲-骨科醫師-10738101074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