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國人注意!牙周病恐導致心臟發炎,7 種人風險更高

牙周病讓細菌入侵 可能心內膜炎

口腔衛生不佳恐導致心臟內膜發炎,嚴重時更可能危及生命。醫師表示,台灣 8 成的成年人都有牙周病,平時應特別留意,且牙科治療時,包括有在洗腎、化療等患者最好先諮詢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預防性投藥,避免感染。

一名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 65 歲男性,近日發現自己雙腿水腫、走路覺得喘,而且斷斷續續發燒,且已持續 1 個月,在朋友勸說下就醫,心臟科醫生發現他心臟變大、心瓣膜變厚且有許多贅生物,心瓣膜關不緊導致血液逆流;由於不時發燒,經檢查後排除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後來抽血進行細菌培養發現,血液中充滿金黃色葡萄球菌。

 

口腔細菌順著血流入侵心臟,不治療可能致命

收治該病人的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納悶,這是蜂窩性組織炎才會有的問題,但病人沒有蜂窩性組織炎。一問之下,該名男性之前曾因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而掉牙,卻未經牙醫師檢查治療,推測可能是牙周病導致心內膜炎。

為什麼牙周病會導致心內膜發炎?郭志東表示,口腔衛生不佳,牙齦會發炎出血,細菌會從牙齦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免疫系統反應,免疫細胞會攻擊、包圍細菌,免疫反應過程中的發炎物質、廢棄物、細菌等可能在心臟瓣膜上形成贅生物,這會使得心臟瓣膜功能受損,而且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瓣膜導致缺損,若不治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彥廷也表示,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口腔細菌會透過牙齦傷口進入身體循環、形成菌血症,「且不只心內膜發炎,看免疫細胞和細菌打仗後形成的贅生物跑到哪裡,就可能塞住,因此中風、心血管堵塞都曾有相關報告。」

 

心內膜炎 4 種症狀,7 種人要注意心內膜炎

心內膜炎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雙腳水腫、沒有上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卻發燒、走路喘,治療必須使用高劑量抗生素盤尼西林,等血液培養發現是哪些菌種,再用專一的抗生素治療。一般抗生素必須使用 4~6 週,待發炎、感染情況控制後,再開刀更換瓣膜。

郭志東表示,除了口腔衛生不佳,一般而言,心內膜炎大都是因為有植入管線、導管或免疫力不佳而造成感染,包括:

  • 洗腎

  • 化療

  • 裝心臟節律器

  • 置換過人工瓣膜

  • 吸毒者

  • 有慢性病、癌症

  • 因風濕免疫疾病須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

郭志東特別解釋,人工瓣膜畢竟是外來物,且手術處會是不平整、非一體成形的結構,因此容易卡細菌,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感染發炎的風險會比人體本來的心臟瓣膜高。

 

除了注意口腔衛生,有上述 7 種情況牙科手術應前先諮詢醫師

口腔健康關乎全身的健康,定期洗牙,有牙周病要盡早控制,可以免除很多後續的問題。

不過上述 7 種人接受牙科治療時必須注意。陳彥廷提醒,凡是可能出血的治療,例如洗牙、拔牙、根管治療等,都可能有傷口讓細菌跑進血液中,因此牙醫師會視情況在治療前 1 小時給予抗生素預防,「這 7 種狀況的人,如果有牙科治療需求,可以先諮詢心臟科醫師是否需要預防性給藥,同時也要提醒牙醫師。」

郭志東也表示,牙醫師和心臟科醫師在這方面有共識,不是有這 7 種情況的人都必須預防性給藥,如果一視同仁都給藥反而可能造成抗生素濫用。

 

原文出處:康健雜誌


康健 雜誌
康健 雜誌

作者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