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積極復健,早期回復生活自主
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需小心腦中風的發生!
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
然而,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更要小心中風的發生。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
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復健。
一般的腦栓塞中風,開始復健的期間可以是 3 到 7 天以後; 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 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開始復健的時間。
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
-
急性期:
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
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 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
-
積極復健期:
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
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及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以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
-
慢性維持期:
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
提醒您,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恢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這是一定要做的努力。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登入中
冠誠 陳
作者
陳醫師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目前是藝文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台灣疼痛醫學會專業會員,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專業會員,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專業會員,台灣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醫學會專業會員。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ehab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