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親近父母的背後,往往深藏著恐懼與傷痛

接受、釋放恐懼 方能療癒

曾經在一次課堂,有學員問了一個問題,說曾經有十年的時間沒有與家人往來,因為每次與家人互動都讓他害怕顫抖,一直到近兩年信了主,在宗教力量下,逐漸有能力放下對父母的害怕,也逐漸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及溫暖,例如:會帶很多食物到這位學員的住所……

他覺得很愧疚,因為沒辦法去回應父母對他的愛,也沒辦法好好接收他們想要對自己的好,看著逐漸年邁的父母,他不知道如何加速自己與他們親近的速度。

我聽了他的故事很是心疼,尤其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說了「顫抖」兩字好幾次。試想,什麼樣的父母會讓成年的孩子看到了還會顫抖呢?這個顫抖背後所透露的恐懼,又是什麼?

 

那是個多人聽課的場合,所以我並沒有去問原因,但我可以猜測關係傷害度很高,而身體的智慧其實會幫助我們遠離心裡認為恐懼的人事物。無法親近,正意味著對關係的恐懼與顧忌依舊存在,而身心自然產生排斥感,而當傷口隱隱作痛時,說明我們必須透過與他人保持距離來獲得安全感。

然而現實是,孝順的傳統文化會壓得這群在原生家庭受創的孩子喘不過氣來,掙扎於自身安全感與子女罪惡感中,而這時他可以為自己做的,其實就是練習「信任」。

 

因此,這個受創嚴重的學生,他找上了主,宗教提供他再生家庭的倚靠感,他與主的關係是一個信任重建的過程,當他每一次呼喚都得到回應,每一次低潮與痛苦都被聆聽時,這段與神性的連結,就成為一段自我修復的關鍵關係。

所以在聽完他的故事與跟他討論後,我給了他兩個方向:

  • 第一:強化與神的信任,因為神醫治了他,重建了他的信任,這段穩妥的關係是難以被任何人取代。而他可以做得就是更邀請神進入他的內在,邀請神陪伴他最深層的恐懼,或者將過往一切的恐懼交託給神。

  • 第二:陪伴自己顫抖,甚至擴大自己的顫抖。在經歷身體創傷的學員身上,經常看見他們在很多情境裡容易有凍結、六神無主的狀態,包括有人大聲說話,或突然大動作等,而通常他們在驚嚇之後,總是努力讓自己鎮靜得像個成熟的大人,一直在面對我時,他們一邊很憤怒咒罵對方,一邊卻雙手開始顫抖。我示意他停下語言,因為語言往往容易讓自己與真正的感受剝離,轉而專注在自己顫抖的雙手,感受顫抖,並稍微放大顫抖的幅度。

 

接著,他眼淚無法停歇的不停哭泣,他的內在湧現極為深層與不知來源的悲傷,接著是積藏很深,不願被看見的恐懼。他的抖動釋放掉原本被凍結的恐懼與悲傷能量,在流動之中,也開啟了生命整合的契機,他在眼淚裡,遇見了童年受創的自己,那個被驚嚇、無助、恐懼的自己,在身體的顫抖中他才意識到身體積累巨大恐懼的情緒,而他終於意識到這些積累如何影響他的生活。

親愛的,無法親近的背後,往往是各種深藏的恐懼與悲傷,釋放與重新整合自己,關係的親近就成為自然而然了!

 

兒童書桌 成長椅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作者

愛心理創辦人,心理作者,企業講師,具備國際MBTI施測師證照。擅長將心理學融入生活與企業管理中,致力於推動心理、情感與家庭教育,更期盼幫助每個人建立心理健康的觀念。從2014年創立愛心理以來,規劃了超過410場的講座或工作坊、也在外舉辦了四場以心理師為主的讀書會、以及幫大專院校規劃半年度的生涯規劃課程。歡迎追蹤她的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loewupsy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