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告訴你:走路到底算不算運動?(上)
走路是一種運動嗎?
日行萬步可以提升肌肉量、預防骨質流失?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部分人都低頭滑手機、久坐,讓身體動到的時間越來越少,然而,在狩獵的時代,可能要走 5 公里,相當於 6000 步,才能找到水源,現代的辦公室、家裡可能 50 步就能裝到水,而肩頸痠痛、膝蓋痛、心血管疾病、衰弱、老化等問題,時常都跟「活動量、運動量不足」有關。
走路做為最容易能增加運動量、活動量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器材或特定的場地,而且所有年齡層皆適用,若能把握以下原則、小知識,走路可以是很好的方式,讓身體保持健康、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愛的事。

走路可以當運動嗎?
運動(Exercise)的定義為規律、重複地執行一個活動,目的是能「維持或提升體適能」如肌力、心肺能力、平衡等,而活動則泛指所有消耗熱量、肌肉有收縮的行為。

若要促進身體健康,例如減少肌肉痠痛、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失能等,先至少要有「活動」,再求「運動」。

身體有「用進廢退」的性質,當給予適當的刺激,不管是心臟、肌肉、神經等,都會在運動的疲勞消退後,反而讓身體成長,因此「運動」至少要「超出自身能力一些」才有助益。對於平時都待在家不出門的人,可能光是走公園就有達到「運動」的成效;反之,若有規律運動習慣如打球、爬山等,可能走路就不足以刺激身體成長,建議可以用強度較高的活動,如有氧訓練、重量訓練等,來進一步提升身體的能力。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
作者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碩士。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NSCA-CSCS)。世大運中華台北代表隊物理治療師。盧彥勳國際網球俱樂部-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所有人。他的部落格: https://jackchen.spor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