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運動睡不好?(一)臨床心理師告訴你原因
醫界普遍認為,運動之所以能夠幫助睡眠,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看:首先,運動會讓肌肉活化,消耗體力,消除白天所累積的緊繃,身體逐漸累積對睡眠的需求,同時也有放鬆效果;再者,因為腦內啡(endorphin)的刺激,增加了愉悅感受,心理上的焦慮及憂鬱也會降低,而焦慮及憂鬱也是造成睡眠問題的常見因素。所以運動不管是在身體與心理上,都因為放鬆和紓壓的效果,而能幫助改善睡眠品質。
心理師提醒大家,若要利用運動幫助睡眠,不可不提的就是要養成規律性的「運動 333 法則」。而運動的強度一定要合適個人體能,臨床上經常建議從事有氧運動,像是慢跑、游泳、騎腳踏車。如果身體素質真的負荷不了上述的運動量,快走也是個很好的方式,只要走路速度比平常散步的速度快,走路時感覺心跳加速、會微喘、流汗,就可以算是快走,但要達到有效率的快走,每小時速率是 6~7 公里。不過,以有效的有氧運動而言,最重要的並非速度,而是當次運動的持續時間,建議每次運動最好持續 30 分鐘以上。
此外,除了運動333 法則外,還要提醒讀者關於運動的習慣養成。近年來已有醫學研究指出,運動對於當天的睡眠改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尤其是針對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此外,在比較不同研究的結果之後也發現,短期 2 周的運動效果,遠低於長期(4~16 周不等)的運動效果。
在臨床經驗中發現,有不少民眾在遵守「運動 333 法則」並持續一段運動期間的情況下,還是無法感受到運動對睡眠的幫助。這種情況,在臨床上的原因經常是失眠者忽略透過運動助眠的一個注意事項,即運動的時間點。
根據 2015 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國人失眠盛行率調查結果,可以清楚得知這幾年的失眠人口都在 20% 左右,也發現 35 歲以上族群的失眠比率明顯高於青少年。這個統計數字反映出上班族群在生活的多重壓力之下,常受失眠所苦。但上班族經常想運動卻沒有時間,所以如果要運動,大多數人只好在下班後或是晚餐後,把握時間好好運動一下。
但這樣晚上才運動的習慣,可能不會改善睡眠狀況,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就是愈運動睡得愈差,尤其是運動的強度增強時。這是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是,運動過後可能會因為代謝加快造成交感神經亢奮、腎上腺素上升,以及核心溫度提高等影響,身體在短時間內會有呼吸加速、肌肉緊繃,以及大腦活動較為活躍的表現,情緒上也可能會較為亢奮或產生欣快感受。要在這樣高漲的身體反應及情緒下入睡,自然是和平靜的睡眠狀態相互違背。通常需要至少 2 小時的時間,才能逐漸由運動帶來的亢奮身心狀況中趨於平靜,而且愈激烈的運動,所需時間愈久。但恢復所需要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些失眠者在本身就帶有焦慮的心理狀態下,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才會感到放鬆及平靜,所以臨床上,雖然會建議失眠者養成運動習慣,但也都會提醒「避免在睡前 2 小時從事劇烈的運動」。
睡眠小教室
何謂運動 333 法則?
每周 3 次,讓身體養成規律習慣。
每次至少 30 分鐘,時間才足夠。
每次心跳超過每分鐘 130 下,才能消耗體力。
註:每次心跳超過 130 下是一個好記的數字,但每人心跳平均值不一,更精準的運動心跳速率計算公式如下:
(220-年齡)× 60%~70%=建議運動時達到的心跳數。
如果還是覺得很麻煩計算,也可以用簡單的計算法,找出有達到運動效果的心跳數:
年輕人運動時的心跳建議比自身正常心跳速率增加 40 下;
60 歲以上銀髮族建議只要增加 20 下的心跳;
成人則介於 20~40 下之間。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原文出處:《失眠保證班,無效免費:弄懂18種讓你徹夜難眠的心理和行為》
登入中
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作者
任職於好夢心理治療所,並為該治療所執行長。積極推廣睡眠醫學大眾教育推廣,至今累積超過700場睡眠相關講座,且致力推動台灣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養成與培訓,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督導級講師。經營有臉書粉專: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著有《失眠保證班》、《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0-6歲好眠全指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