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安眠藥濫用!失眠真的該吃安眠藥嗎?該如何吃?(上)

不同的失眠,適合不同的藥

根據統計,台灣人失眠比例高居亞洲之冠,2015 年的調查顯示,曾受睡眠障礙困擾的有 600 萬人,且每 5 個人就有 1 人深受失眠之苦。該吃安眠藥嗎?怎麼吃?

睡不著該怎麼辦?許多人首先浮現腦中的解方是「來顆小史吧!」(學名 Zolpidem,是國人使用最氾濫的安眠藥)根據衛福部調查,2014 年全國安眠藥用量達 3.39 億顆,創歷史新高,「台灣人把安眠藥當糖果隨便吃!」精神科醫師黃偉俐在《失眠勿擾》中不禁感嘆。

事實上,不應迷信單一明星藥物為拯救失眠的救世主,選擇藥物之前,要先知道自己屬於哪種失眠型態,才能對症下藥。

睡眠醫學將失眠分成三種:

  1. 入睡困難型。

  2. 睡到一半容易醒來型。

  3. 比預定時間還早醒來型。

 

其中,以入睡困難型最難治療,通常跟人格特質容易緊張焦慮有關,新光紀念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心因性的因素較大,需要合併心理方面的介入治療。

入睡困難型失眠建議使用短效型鎮靜安眠藥物來誘導睡眠,一旦睡著通常可以睡一整晚,但如果睡到一半容易醒過來,建議使用中效或長效型的鎮靜安眠藥物,可維持睡眠 5〜7 小時。

至於睡到一半容易醒來型、比預定時間還早醒來型大多與生理因素有關,例如缺鐵、過敏、缺氧等,相對容易解決。

 

此外,不是所有失眠都需要吃安眠藥。

有些人失眠的主因是因為過於焦慮,吃些抗焦慮的鎮定劑就可以睡好,還不需要使用到安眠藥。鎮定劑跟安眠藥雖然成分不一樣,但歸類在同一大類,劑量上的差別而已。

有些年長者睡不好,吃些含抗組織胺成分的抗憂鬱藥物也許就有幫助,安眠藥的藥物設計是讓神經功能整個被抑制下來,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抗憂鬱藥物的作用在提高血清素,將失去平衡的自主神經慢慢調回來,並且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比較小。不過如果是入睡困難型的失眠者,抗憂鬱藥物的效果就不會這麼好。

有時只是因為短期壓力睡不好,有些抗憂鬱焦慮的藥物就可幫忙。

有些人因為長途旅行或出國開會,需調整時差否則無法面對白天的工作,褪黑激素是首選。但請記得,它只對時差性睡眠有效,不能治療失眠,精神科醫師陳炯旭強調,「對因憂鬱焦慮相伴隨來的失眠或睡眠障礙,沒有幫助。」 

不過,褪黑激素在國外屬於成藥,可在一般藥局或超市買到,目前在台灣並沒有取得藥證,也不算食品,更缺乏臨床實證,衛生署也不允許販賣,陳炯旭發現很多病人上網或出國花大錢購買,仍然無法解決失眠問題。

 

必須清楚確認失眠問題所在之後才能聰明選擇藥物,千萬不要聽別人說某某藥不錯就自行服用或「私下交易」,尤其你可能不知道對方給的藥是哪類型、而對方也不清楚你屬於哪種睡眠障礙,好心聽別人建議反而容易害到自己。

 

原文出處:康健雜誌


康健 雜誌
康健 雜誌

作者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