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下背痛?物理治療師建議的五個辦法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站不久想坐、坐不久就想躺的狀況呢?是不是會常常出現下背和腰的地方容易痠痛,做事情力不從心呢?〈物理治療師告訴你:為何老是下背痛?〉介紹了下背痛的類型與成因,今天要告訴大家下背痛該如何檢測,以及如何處理。
檢測方式
了解完下背痛的類型跟成因之後,來檢測看看自己是不是可能有形成下背痛的潛在因子。一起來用用看前面提到的下交叉原理中,下背痛患者常出現的姿勢,粗略檢測看看吧!
-
骨盆是否前傾:
先用平常的站姿站好,然後在下腹用雙手框出倒三角形。如果這個倒三角形垂直於地面,則骨盆的角度是正常的,若拇指處比食指處更前面,則有骨盆前傾喔!
-
腹肌是否無力:
背靠牆,小腿腹、屁股、肩膀、後腦杓貼緊牆面(若這四點無法貼齊,前側筋膜緊繃),雙眼直視前方。準備妥後,縮小腹至下背,觸碰到牆面 30 秒。若無法完成到 30 秒,則為腹肌無力;若無法縮腹讓下背碰到牆面,則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腹肌無力,另一種則是腰椎的關節活動度已經受限。
-
膝蓋是否鎖死:
在習慣的站姿下觀察自己的膝關節,站立時的狀態是否習慣性的過度往後卡死,並且可以在站姿下用手上下滑動腿後的皮膚,看是否能滑動。
-
腰背是否緊繃(Mckenzie 的伸展運動):
先正常站姿雙腿伸直,雙手放在下背後,身體往後仰停頓 1~2 秒重複 3 次,每次角度盡量加大。正常站姿雙腿伸直,雙手往地摸。
處理辦法
-
伸展放鬆:
用伸展的方式把緊繃的肌肉筋膜放鬆。伸展的時候重點並不是用力拉緊,而是配合呼吸的節奏一次一次的放鬆。(Mckenzie 的伸展運動)
-
按摩放鬆:
可以先從淺層的筋膜,把疤痕組織放鬆,最後再把關節鬆動、復位。
-
貼紮維持:
利用肌內效能貼的彈性設計來輔助背部張力的維持,與利用下水道引水的概念,增加受傷處的代謝速度,加速恢復、止痛。
-
運動強化:
把身體的軟組織放鬆、姿勢調整好後,就要把核心肌群強化。如此一來,除了可以加速組織修復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下背痛復發,以及軀幹再次受傷的機會喔!
-
傢俱的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休閒之外,有很多時間會在工作和睡眠上。所以在甚麼樣的姿勢下工作會是很重要的一環。舉最常見的坐在辦公桌前打電腦為例,辦公室桌椅的選用就包含五個面向,其中包含兩個支撐與三個 90 度:坐墊的支撐性是否從臀部到大腿都能平均分壓、椅子的靠背對下背的支撐是否剛好達到甜蜜點、椅子的高度是否讓膝蓋維持 90 度、手臂放到桌上時手肘是否剛好為 90 度、眼睛看螢幕時是否視線與螢幕呈現 90 度。
再來是寢具的部分,因為脊柱是曲線的。在正躺時,後腦杓、上背、臀部以及腿後到腳跟是接觸床面的,所以理論上把懸在空中的頸後和下背做適當的支撐就可以了。但在實際狀況中,頸部的支撐可以透過枕頭來達成,但是下背的話,可以把膝蓋以下到腳跟的部分墊高到下背可平貼床面的程度即可。而在側躺時,可以在雙膝中間夾抱枕或被子,來避免在側躺時下肢的擺位造成軀幹扭轉。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林炳騰 物理治療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