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營養博士:增加肌肥大的 8 個關鍵(下)
不論是健美選手,還是舉重、健力選手,都必須有一段「肌肥大」的訓練週期。而肌肥大效果就是看總訓練量。〈運動營養博士:增加肌肥大的 8 個關鍵(上)〉一文中介紹了 4 個可以增加肌肥大效果的建議,今天要再介紹另外 4 個給大家!
五、訓練頻率
無差別,但高頻率比較可以拉訓練量。
如果是訓練量相等的情況,頻率多少其實並不影響。但增加訓練頻率,好比一週六練或一天兩練,因為中間有插入休息時段,能做到的總訓練量可以更多,因此可以提升肌肥大效果。對於每天泡健身房卻沒進步的人,其實更要看看是否真的有達到訓練量的提高,才是關鍵。
六、全身訓練
全身訓練與分部位訓練各有支持。
全身訓練的科學支持,來自於觀察到只要總訓練量相等,肌肥大結果無差異;但分部位訓練因為可以避開「延遲性酸痛」帶來的訓練品質與總量的下降,因此分部位訓練比較好。建議還是選擇分部位訓練,因為疼痛感會讓身體下意識下調力量輸出,來保護肌肉,所以無形中訓練量是會下降的。
七、菜單組數
一次 16~28 組。
通常新手的組數比較少,而老手比較多,另外還是要看肌腱強度,肌腱強度愈強,單位時間內能吃下的訓練量就可以愈高,目前平均16~28組,是被認為一次訓練的最佳組數區間。所以一次訓練都 4 組的話,4~7 個動作為建議範圍。提醒!不是上限 7 組最好,要考慮肌肉恢復時間,肌肉有足夠恢復才是成長關鍵。
八、肌力訓練
需要大重量與否各有支持。
有些文獻證實,包含大重量訓練的訓練菜單,對於白肌組成最多的大腿肌肉,等訓練量下肌肥大成長比較好;但也有許多文獻做不出差異。因次建議深蹲、硬舉這兩個動作可以有大重量組數,其他動作一樣優先追求總訓練量即可。
漸進式訓練
即使講了這麼多加分項目,總訓練量似乎還是不可撼動的大原則,就跟減重就是需要熱量赤字一樣。對於尚未看到進步的人,建議可以用 Excel 紀錄自己的動作、重量、組數及次數,如果能看到自己總訓練量有維持,每一次小週期結束後,試著提升一點重量、組數或次數,配合吃與睡的補充,相信大家都可以變成超級大肌肌。
想看更多,可以到臉書粉專:運動營養博士 Jimmy 去看看唷!
其他人也看了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敢走路?物理治療師:日行 6000 步防退化
物理治療師 Danlel K. White 探討日常走路與退化性關節炎功能受限相關性,給予醫療從業人員及民眾明確建議:每天 6000 步,關節炎伴隨失能發生率降低一半......
明明健康卻覺得有問題?小心中了反安慰劑效應
反安慰劑效應是什麼?反安慰劑效果是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白話說就是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了關於身體健康痠痛的資訊,便覺得自己得病了......
媽媽手不是女性的專利,爸爸也有可能媽媽手!
媽媽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拇指過度使用,造成周邊的支持帶增厚,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造成發炎,容易出現疼痛及大拇指的無力......
登入中
Jimmy 運動營養博士
作者
運動營養教練 Jimmy。Nutrition Ph. D. 營養博士、ACE-CPT 國際私人健身教練、CKC 國際臨床壺鈴教練、CTSSN 運動營養專業認證。歡迎追蹤他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immy7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