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首要條件--準時下班

 進度透明化不怕早下班

 

我想準時下班!

 

今天是小芬男友的生日,小芬和男友約定好今天晚上要一起吃飯慶祝,再一起看電影,最後送上禮物,真是完美的計畫!為了預防突發狀況,一個月前小芬就把餐廳訂好、電影票買好,還有禮物也包裝好了,現在只剩最後一個關卡,就能啟動完美的慶生計畫,那就是---準時下班。

 

但這個關卡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小芬辦公室裡的人,幾乎都「不準時下班」的。下班打卡時間是六點,但七點或七點半才會有人開始起身離開辦公室。小芬還是新人時當然不敢比前輩們先離開,留下來時也會偷偷觀察大家六點以後都在做什麼。說真的,還在忙工作的人是少數,小芬在心裡納悶著:「那麼為何不準時下班離開辦公室呢?」

 

這個疑惑一直到某次小芬在廁所、無意間聽到同事們的對話而得到解答。

 

「欸,你今天不是身體不舒服,要不要早點走啊?」

「…不要啦…我上次生理痛撐到六點準時走,結果隔天就被組長挖苦,說什麼他昨天七點有個工作要給我,回頭才發現我消失了,說我也太不敬業了吧。」

「對阿,我有時候工作明明做完了,下班時間到了想離開,抬頭看到周圍的人都還待在座位上,就覺得收拾包包站起來這件事情壓力好大阿!」

「加上就算老闆沒說什麼,同事之間的耳語也讓人受不了啊。上次阿娟姐就跑來跟我抱怨小白都六點半就走,擺明了不尊重前輩,我聽了也只能陪笑,雖然心裡不認同但也不想換我被別人八卦阿!」

 

從此小芬也跟著大家一起「無事加班」。雖然說真正有事做時能報加班費,沒事做時就是混時間看看電腦網頁,對她來說各方面都不算有損失,但碰到像今天非得準時離開的特殊狀況時,「準時下班」對她來說就像一個天大的挑戰,該怎麼跨越才好呢?

 

「準時下班」V.S.「無事加班」---從職場文化談起

 

「能不能夠準時下班」原本是一件個人範疇的事情,單純取決於今日排定的工作是否完成,但考量這個行為發生的情境,它就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這類社會性的問題,專家們用「職場文化」一詞來統稱。簡單來說,辦公室的潛規則就是一種職場文化,且這些規則背後是有意義的,同時也顯示某些工作價值觀。

 

「準時下班」所代表的價值觀是看重實力主義以及個人主義,只要被交付的工作完成了,不太有人在意你何時離開辦公室。「無事加班」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則是看重群體主義及長幼倫理,前輩及長官還未離開辦公室時,後輩為了顯示不僭越的禮節也不能先走,此外在這樣的職場可能經常使用「投入工作的時間量」來評價一個人的工作態度,進而用來論定此人的工作能力。

 

然而一個人「留在辦公室的時間長短」不等於他的「工作時間」,一個人的「工作態度」也不等同於他的「工作能力」,所以錯誤的連結就形成了「下班時間越晚,表示工作能力越強」。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能在八小時內完成該做的工作,不才是有效率與有能力的證明嗎?

 

對抗職場文化的困難

 

一個公司的職場文化造就了大多數人的行事規則,這些規則型塑了看得見的行為,以及看不見的觀感與對其他人的評價。而人天生傾向與群體做同樣的事,以確保自己的安全與生存,也從此中換取群體的接納,讓人除了能夠繼續留在公司工作,也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

 

這也是為什麼挺身對抗不良的職場文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小芬為了保有完整的私人時間而準時下班,她的主管是否會拿這件事來評價她的工作表現?她的同事是否會因為嫉妒小芬敢為自己爭取權益而在背後說她壞話,進而排擠她,這些都是小芬需要好好想想,評估自己能不能承受這些後果。

 

如果小芬下定決心想改變這個情況,那麼她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嘗試:

方法一:透明的工作計畫

透明的工作計畫指的是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能即時掌握其他人的工作進度,這可以透過有效的垂直溝通與橫向溝通完成,以及使用網路工具或手機軟體輔助來做到。例如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預擬今日工作進度,並讓主管與同事知道,下班前若達到預定進度就可準時離開,同時也為自己留下具體的「工作效率」的紀錄,作為回應他人質疑工作能力時能拿出來的證據。

方法二:聚焦在重要他人的評價上

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滿意,因此選擇性的聚焦在重要他人的評價上是必要的。每個人在職場上在意的重要他人可能都不一樣,可能是同事、主管、老闆,去了解這些對象在工作場所最在意的表現是什麼,然後在上班時間內盡力做到,這樣準時下班就不會影響他們對你的評價。

方法三:劃分公私領域

若你在上班時間內已經做到工作上的要求,但對方仍要你透過晚下班來符合他們的期待,這可能已經是超越工作範圍內的要求而進入人際領域的範圍,那麼你就要認真思考自己願意為「維持關係」付出多少「私人時間」了。

 


Nancy 心靈工作室
Nancy 心靈工作室

作者

身體的健康來自於心理的舒適。任何人都可以在 Nancy 心靈工作室找到最放鬆、最自由的療癒空間 :)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