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悄悄話(二):當媽媽到底怎樣才算盡力了?

親友多鼓勵 當媽不焦慮

孩子兩歲半的時候,我帶她去看健兒門診。記得那是端午節過後,門診在放假後總是很多人,我抱著孩子進入診間。小兒科醫師說:「媽媽,妳的小孩長得太慢,要帶她去看營養師喔!」

當天候診區很吵,我以為我聽錯了,我挖挖耳朵,重新問醫師:「什麼?」

醫師說:「小孩的身高和體重都只有 3%,我們醫院有營養師,妳去掛營養諮詢門診。」

這次我聽清楚了。我看著醫師說:「我就是營養師。」

「妳是本院的營養師嗎?」醫師驚慌失措地翻著病歷說。

「是的,而且我是看小兒肥胖門診的營養師。」

「那妳煮飯一定很難吃,不然小孩怎麼會這麼小!」醫師自以為幽默地笑著說。

我低著頭沒有回話,忍住眼淚抱著孩子離開診間。我不斷在想,在一路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做錯了什麼?又忽略了什麼?

 

我想到小婷。懷孕的時間,我與小兒新陳代謝科的醫師一起看了夜診兩年。每個孩子的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不論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大是小,往往承擔較多責任的都是母親。小婷是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母親。

小婷有傲人的國立大學商學院學歷、外商公司行銷長的經歷,她的孩子在七個月的時候早產,母親的悲傷被忽視,批評的聲浪卻排山倒海而來:「事業心重」、「都是她不小心害到孩子」、「看她瘦成這樣怎麼擠得出奶」,這些惡毒的話語沒有少過。小婷為了餵母乳,乳房擠到破皮變成粉紅色,奶還是不夠孩子喝;坐月子期間,她的孩子住在醫院的保溫箱,她天天擠十次奶,奔波送來醫院,也只夠孩子喝一兩餐。小婷身心俱疲幾乎要崩潰,她來問我該吃什麼才能補充奶水。

老實說,我自己試過所有的發奶方法,沒用就是沒用。

 

小婷的故事是職業婦女的縮影,但是家庭主婦有比較好嗎?沒有。一樣的場景,惡毒的話語會變成:「每天待在家也擠不出奶啊」、「沒上班,家裡怎麼還這麼亂」、「用手擠擠就好,有需要買電動的擠奶器嗎」,每次看著這些辛苦的母親,彷彿也看到一部分的自己。

我這一代的女性普遍受到良好教育,懷孕過程便積極閱讀、上課,竭盡可能地學習,只為好好養育孩子,每位母親幾乎都清楚哺餵母乳的好處。也因此,若產後沒有源源不絕的母奶時,第一件事總是先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努力吃、不認真喝,孩子因為這樣沒有攝取到足夠的初乳與抗體,以後的過敏、氣喘、打個噴嚏都歸責到出生時沒有足夠母奶;儘管母親已盡所有努力,但日後孩子只要稍有病痛,仍會究責到母親身上。

 

文章出處:《吃出影響力:營養學家的飲食觀點與餐桌素養》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


劉沁瑜 教授
劉沁瑜 教授

作者

劉沁瑜教授擁有十年醫學中心工作經歷後,在大學從事研究、教學,並擔任考選部命題委員。她是少數接受完整臨床營養醫學訓練、具有豐富臨床實務經驗並能進行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者。在社會實踐方面,她強調實證醫學和科學論證的營養照護觀點,同時也積極參與營養與食品安全相關政策制定、創新創業以及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計劃。 獎項與榮譽:輔仁大學教學績優獎、教學成果獎勵、優良導師獎以及百萬產學合作獎勵等。 著作:《吃出影響力》(2020),商周出版。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