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破解飲食迷思:鹽吃越少越健康嗎?

吃太少鹽,容易口渴腸胃不適

大家對於鹽巴的印象,是否想到鹽巴就想到高血壓、心衰竭、洗腎?

某天在做諮詢的時候,有一位客戶說:我吃得很清淡,有一點點鹽巴我就會受不了。講這句話的同時,似乎也覺得自己這樣做很健康。

吃太鹹對身體不好的概念深植人心,所以大部分長輩或者有健康意識者,都會刻意少鹽或不加鹽,卻會吃一堆水果覺得很健康,每篇文必提醒大家!

一味的減鹽或不吃鹽巴,並不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

 

人為什麼需要吃鹽

鹽巴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鈉在身體的作用很重要,像是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平衡、神經傳導、肌肉收縮、消化液的成分等,都需要鈉及多種礦物質才能正常作用。

如果飲食長期沒有鹽巴,身體電解質不平衡,可能會有精神不佳、口渴、腸胃不適、脾氣不好、易抽筋、頭痛、噁心等狀況。

碘也是支持甲狀腺的礦物質之一,所以台鹽將碘加到鹽中,因為台灣飲食普遍缺碘,小孩成長過程若缺乏,可能會使得甲狀腺機能低下,而導致呆小症,長期飲食缺碘者,對於甲狀腺的功能也會有所影響。

常見的鹽有哪些

  • 精製鹽:

    經過加工,去除雜質、重金屬等其他物質,成分幾乎只剩下氯化鈉的鹽,較細且鹽的純度較均一。

  • 海鹽:

    海水引入鹽田,日曬、蒸發、結晶而成,加工程度低,富含礦物質鉀、鎂、鈣,顆粒較大且粗。

  • 岩鹽:

    海洋、鹹水湖經由地殼活動沈積,形成鹽礦,有的在地底下,有的在地底之上,鹽塊磨碎後就是岩鹽,不同地區或礦物成份差異有不同的顏色,常見的玫瑰鹽便是含有較多鐵質而呈現粉紅色。

  • 湖鹽:

    陸地的鹽湖經由天然乾燥後製成的鹽巴,像是死海、安地斯湖、沙漠湖鹽,跟海鹽類似富含礦物質鉀、鎂、鈣。

市面上有各種標榜富含礦物質的鹽巴,該怎麼挑選比較好?我自己認為輪流使用是最好的方式,沒有單一一項食物是絕對的好,可以依據味道和用途選擇不同的鹽巴調味。

 

除了鹽巴,辛香料也是很好的調味品

辛香料多半都有很好的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所以善用這些食材及調味料,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豐富美味,而不是只用水煮或吃清淡無味的食物。

台灣常見的蒜頭、辣椒、蔥、薑、八角和香菜,除此之外,這些也可以用:

  • 黑胡椒、白胡椒:

    有時候很懶,煎雞腿排或者鮭魚時,加一點鹽跟黑胡椒就好吃!

  • 肉桂:

    不是肉桂捲喔!我自己會在咖啡裡撒一點,很香!

  • 香草類的植物:

    迷迭香、羅勒、茴香、肉豆蔻等,可以做出異國風味的菜色。

  • 薑黃:

    近幾年大家都很認識薑黃抗發炎的作用,除了可以在咖哩加一點之外,可以灑點薑黃加上草飼奶油,做薑黃奶油飯,讓每天吃的飯多點變化。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應該狂吃鹽,而是正常吃、適量吃、該減少的是高鈉加工食品,像是火腿、培根、貢丸、罐頭、零食、洋芋片、醬料和火鍋湯底等鈉含量高的食物,減重食物不是水煮跟無調味的最好,適當的使用這些優質調味料,好吃的食物也可以很健康。

 

原文出處


沂霖營養師 H
沂霖營養師 H

作者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