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應該做「低強度動作控制訓練」還是「高強度肌力訓練」?
上個月讀了一篇有趣的研究,比較 8 週的「低強度動作控制訓練」跟「高強度肌力訓練」,對於慢性下背痛的個案,在疼痛、日常功能是否有改善。結論是「兩者在疼痛、肌力、肌耐力」改善的程度相近,而動作控制組在一些活動、動作測試有更好的效果。
-
動作控制訓練:
皆是物理治療師以每次 30 分鐘,一對一的形式在診所進行,依個案的進展,給予不同階段的腰椎穩定、動作控制、功能性訓練等
-
肌力訓練:
是由物理治療師背景的教練以每次 60 分鐘,以一對五的形式在健身中心進行,只教硬舉的動作
在讀書會時,我跟朋友們討論了以下的問題,跟大家分享。
一、「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跟「肌力訓練(strengthening)」的差異?
動作控制有點像是「先讓身體學會最有效率、最理想的動作方式」,肌力訓練則是在「理想動作方式」的基礎下,繼續強化。我常比喻成像是堆積木,先把最底層的放得端正,接下來才可以繼續堆疊。
二、為什麼兩者對下背痛的效益接近?
其實下背痛的成因非常多,研究中的受試者,有以下的條件:「疼痛超過三個月、沒有神經症狀、並屬於機械性下背痛(mechanical low back pain)」,意思是這類下背痛可能跟肌肉、骨頭、軟組織等較有關,疼痛會受到「力」所影響。
若是這類的患者,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許多,簡單描述例如:
-
動作方式正確,身體承受過大的力(正常動作控制+肌耐力或肌力不足)
-
動作方式不正確、受力正常(動作控制異常+正常肌力或肌耐力)
-
動作方式不正確、身體承受過大的力(動作控制異常+肌耐力或肌力不足)
舉例來說,一位搬運工,可能知道如何用髖鉸鏈(hip hinge)、啟動腹橫肌,但每天要反覆搬運 300 個紙箱(超出身體能承受的力),因此儘管他的動作控制無誤,但肌力或耐力不足還是會讓他產生疼痛。
也就是說,其實影響「疼痛」日常生活的因素非常多,可能有:徵召閾值(recruitment threshold)、肌力(strength)、耐力(endurance)、徵召時序(sequence)、穩定度(stability)、活動度(mobility)等,因此,兩種「運動訓練」其實對這些因素都會有改善,只是比例不同。
三、怎麼樣的條件下需要去醫療院所、怎麼樣可以直接訓練?
「物理治療師會說要練動作控制、教練會說要練肌力訓練」。
我自己覺得只要有幫助就好,因為各自有彼此的主張,不用再戰的血流成河。因為要「看這個病患或學生,是受到哪個因素影響較多」。例如,因為疼痛使得肌肉沒辦法用正確的方式出力,就適合先進行「醫療、物理治療、動作控制訓練」,但當病患身體好到一定程度,接下來要回到職場、運動場上,就需要提升體適能的「運動訓練、肌力訓練」等。
四、結語
「治療師不用再說動作控制為王,教練也不用再說訓練為王」
「嘗試不同方式,來改善一個問題」
研究中的受試者,其實是算輕微的下背痛,若能用一對五的方式,直接帶他們做訓練,這比一對一的動作控制訓練來得有效率很多,可以同時幫助更多人。但反過來說,也是因為這些人症狀較輕微、也沒有合併神經或其他身體疾病,才可以直接這樣做,較中度或嚴重的病患,則還是要一對一、客製化的檢測、評估、治療等。
參考資料:
Individualized Low-Load Motor Control Exercises and Education Versus a High-Load Lifting Exercise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Activity, Pain Intensity,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jörn Aasa, Lars Berglund, Peter Michaelson, and Ulrika Aasa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5 45:2, 77-85
其他人也看了
不想舊傷一再復發?物理治療師:3 個居家簡單肌力訓練(上)
肌力訓練要練到甚麼程度一直是眾說紛紜,「居家運動」不是要把這些肌肉「練大塊」,而是要讓這些肌肉能夠負荷每天的使用,應該以提升「耐力」為優先考量......
你有手麻困擾嗎?物理治療師:四個手麻常見的原因與特色
隨著 3C 產品使用時間越來越長,因手麻而來求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年輕,手麻的原因相當複雜,因此治療師會從頸椎、胸口、手肘、手腕一路尋找壓迫點......
為什麼跑步時會側腹疼痛?物理治療師帶你認識 ETAP
相信很多運動的人都偶爾經歷運動過程中感覺腹部有個強烈且突然的刺痛,有時候甚至會到肩膀,這個疼痛可能也會痛到讓你停下來,可是去做檢查或是看醫生時,這種疼痛又已經不見了......
登入中
Jack Chen
作者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碩士。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NSCA-CSCS)。世大運中華台北代表隊物理治療師。盧彥勳國際網球俱樂部-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所有人。他的部落格: https://jackchen.spor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