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一週工作四小時?迷你退休的新富族

工時8小時,效率不如6小時

成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後,自己變成了稀有動物,認識新朋友時他們總是好奇,自由工作者的日常長怎樣?

我一天只工作 4 小時,下午 2~6 點,而且一天只能做一件「正事」,包含寫作、演講、採訪、瑜珈、上課、跟朋友見面聊天這一類,需要我高度專注力「輸出」的事,一天只能做一件,不能再多了。

新朋友很訝異:「你必須放下很多東西,才能做到這樣的生活啊!」

其實沒有覺得自己放下什麼,除此之外的時間也有做輸入型的看書、追劇,或是不用耗腦的吃飯、做家事、洗澡、睡覺,但是所謂「工作」或「做有用的事」的時間,確實精簡縮到四小時。可能是寫作這件事,是以成果評價,而不是用時間計價。

 

現在很難想像當全職工作者時,一天上班八小時(甚至更長)是怎麼活過來的?明明一整天都在工作,下班後卻常常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做,那天好空虛,總要報復性熬夜,滑手機滑到半夜才覺得偷回一點人生。

2020 年 3 月,我將離職後走上自由工作的歷程,寫成《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一書,引起許多讀者的強烈共鳴。大家都很有感,工作本來是為了好好生活,但不知不覺我們的生活卻都賣給了工作,每天陽光最溫暖和煦的時光,卻被關在辦公大樓裡。

 

現代人比中世紀農奴多工作了兩個月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開始檢視一天工作八小時的制度,其中來自荷蘭的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Rutgur Bregman)就大膽地提出,想要讓世界變更好,其中一個方法是讓每人一週工作時間在 15 小時以內。

他在著作《改變每個人的 3 個狂熱夢想》中提到,1930 年代的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曾預言,依照人類科技進步的步調,2030 年的人們每週工作時數只會有 15 小時,「如何經營休閒時間」將會成為一大挑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彌爾也曾提出,科技應運用於減少工時:「未來將有絲毫不少於以往的眾多機會,可以培養各式各樣的精神素養、以及追求道德與社會的進步。」

但你我都知道,凱因斯跟彌爾的預言錯誤,現在的我們工時不但沒有減少,甚至因為通訊軟體的普及,連下班都要繼續工作,比中世紀的農奴整整多勞動了60天

 

羅格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消費主義」的高漲,人們為了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質,甘願犧牲休閒時間。加上市民如果從工作中解放,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參與公眾議題,對於掌權者而言並不樂見。

我覺得還有另一個可能,就是人們不習慣也不願意轉入「精神世界」的探索。沒有了忙碌的瑣事塞滿人生,多出的時間就會讓人忍不住去思考:「我是誰?我要過什麼生活?我該如何實踐?」這類比瑣事更困難,卻也更重要的課題。

許多人渴望更多自由時間,但時間一空出來往往又不知所措,所以對於工作時數增減的討論,社會必須更有意識,去看見我們藉由工作在集體逃避著什麼。

 

平均分配迷你退休的新富族

暢銷著作《一週工作 4 小時》的作者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就血淋淋指出工作文化的弊病:「少做一點無意義的工作,好專注在對你而言更重要的事情上,這不是懶惰。大多數人無法接受這點,因為我們的文化傾向獎勵個人所做的犧牲,而非貢獻的生產力。讓我們重新定義『懶惰』——忍受理想外的生活,讓外在環境或他人左右你的人生;或是累積大量財富,卻虛度人生,像個站在辦公室窗口旁觀的局外人。」

他提出了「新富族」(New Rich)這個概念,意指不再依循賣命工作→存錢→退休的傳統模式,而是利用「時間」與「彈性」的新貨幣,讓自己能「迷你退休」,將假期平均分配在一生中。也並非以不用工作為目標,而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提摩西以定義人生(Defination)、削減雜物(Elimination)、自動進帳(Automation)、自由逍遙(Liberation)四個步驟的「DEAL」法為自己銳減工時,卻同時提高了收入,我覺得關鍵還是在第一步,你是否更新了腦袋的設定?

「『如果我有更多錢』是不斷延遲自我省思、下定決心去營造享樂人生最簡單的藉口。將缺錢當成代罪羔羊,讓工作佔據所有時間,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阻止自己做任何改變。讓自己汲汲營營於追求金錢,假裝這是萬靈丹,精巧地創造不斷讓你分神的任務,阻止你看出自己的生活有多沒意義。」

 

我在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第一年,也感覺到這是一場心理戰,當身邊的朋友都在高速運轉拚升遷,我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步調,把喜歡的生活放在第一位,不是又捲入這場競逐。

就像提摩西說:「除非你能正本清源,戒除使人追求名利的物質上癮症、極需時間的心態,以及愛比較的強迫症,否則沈迷於速度和規模的文化仍會不斷給你壓力。」

 

原文出處:渴望一週工作四小時?戒除物質上癮、愛比較強迫症,不再藉工作逃避人生


Canopi 樹冠生活
Canopi 樹冠生活

作者

永續生活從台灣出發!樹冠生活不只以文字、攝影紀錄各地永續實踐,更以聲音為介,持續發掘台灣環境共好之創新團隊。 報導地方創生、循環經濟、教育創新、永續食農、高齡樂活、智慧資訊、包容社會、友善職場,願以整全視野探索永續可能,邀請國人一同實踐永續生活。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