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師告訴你,貼紮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神奇貼布?

 適度肌肉貼 增加肌耐力

 

在跑馬拉松或是在混合健身的運動場合上,常會看到有些人身上貼著五顏六色的貼布,看起來好像很厲害、感覺很會跑?到底貼紮有什麼特殊的功用?貼上後又能讓我們獲得什麼神奇的力量?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貼紮到底有什麼秘密吧! 

 

貼紮,就種類來說有以下三種: 

白貼:其實正式名稱是運動貼布 (Athletic tape),但因為是白色的,所以俗稱白貼。厚、沒有彈性、黏性強且不透氣,常貼於關節處來穩定關節。在運動場上多用來固定手腕、腳踝或是其他關節處。 

肌貼:薄且有彈性、經由特殊紋路構造來貼合皮膚,藉由產生張力或皺摺以達成加速循環、降低疼痛等療效。用於治療運動傷害,有時需要以複合的貼法來達到治療的效果。目前最多人使用的肌貼貼布,就是由 Dr. Kenzo Kase 所研發的 Kinesio tape。

洛克貼 (Rock tape):厚薄與黏性介於白貼與肌貼之間。改善了肌貼的耐用性及支撐力不佳的狀況。常用於從事激烈運動的選手。簡單好上手,但對皮膚張力較大,也較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覺。 

 

因為我研究的領域是運動傷害,所以本文將著重探討號稱有治療效果的「肌貼」。以下是基於我自己去上貼紮課的心得和閱讀相關文獻所彙整而成的重點整理。 

 

肌貼號稱的功效有哪些呢? 

1. 促進循環,降低組織腫脹以及發炎 

2. 降低疼痛 

3. 穩定關節 

4. 促進力量 

聽起來很神奇對不對?那我們就來看看到底研究做出來的結果如何吧! 

 

1. 促進循環

根據 Kinesio tape 的理論,在關節延伸的情況下,以零張力或少量張力的貼法貼在關節上,在關節回到原本位置時,貼布會產生皺摺將皮膚提起,提起後皮下空間增加,因此增加血液循環以及淋巴回流,進而達到降低組織腫脹的效果。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研究學者為了驗證,曾經把接受過貼紮治療的正常人放到 MRI( 核磁共振儀)下,發現在貼布底下的軟組織甚至鄰近組織都有變形的現象,進而證實這個理論是成立的(參考1)。 

 

 

然而,不同論文提出的貼紮消腫效果卻是不一致的。持正面的態度的研究提出,貼紮對於骨科手術的病人(前十字韌帶重建、下肢延長術後)的確是有加速消腫的作用(參考2)。反之,有研究針對腳踝扭傷的運動員在立即接受貼紮治療後的第三天及第十五天做比較,發現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消腫結果差不多(參考3)。另外在消除淋巴水腫的方面,以乳房切除手術後造成的水腫為例,有些研究認為貼紮的效果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但比不上用彈性繃帶或是其他束縛性更好的護具(參考4)。 某些文獻中也有提到,軟組織過度腫脹甚至起水泡的病人不適合用貼紮,因為此時的皮膚很脆弱,如果再給皮膚刺激,可能會讓表皮受傷的更嚴重。 由於我自己尚未有用貼紮治療消腫的經驗,無法給予評價,看來這一點的確實性還有待驗證。 

 

 

附上一張上課時用的教案,這是一個大腿肌肉撕裂傷的病人,在接受貼紮後消腫的成果。可以看到有貼紮的部位瘀青消褪速度比其他部位快很多。 

 

2. 降低疼痛

疼痛是個很有趣的議題!能夠減低疼痛的方式很多,降低不穩定性也可以減緩疼痛,這段留到下面再一起說。而降低疼痛的其中一個方式則是利用壓覺來屏蔽痛覺的神經,這是門閥理論 (Gate Control Theory) 的概念,利用訊號傳遞較快的壓觸覺神經會提前到達大腦的原理,讓大腦降低對痛覺的敏感度。甚至有些人在貼紮完後還會有像貼藥布一樣涼涼的感覺,這也是源於門閥理論所造成的痛覺降低。在很多研究中顯示,貼紮的確會降低疼痛感(參考4參考5)。

關於門閥控制理論:詳細版簡單好懂版。 

 

3. 穩定關節

就肌貼來說,物理上的穩定關節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相對於洛克貼和白貼,肌貼是屬於比較軟且有彈性的貼布。更別提直接穿護具可能穩定性都還比肌貼好(當然護具也相對比較限制活動度)。然而,在許多研究中發現,腳踝扭傷的受試者在貼紮後卻 「感覺」 到關節比沒有貼紮時還來得穩定許多。研究學者認為,雖然貼布沒有辦法固定住關節,但是當關節往不穩定的方向移動時,正確的貼紮能夠提供皮膚張力刺激來告訴身體關節的位置,進而產生協調性的動作。這種神經肌肉協調的機制稱作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這種協調機制會讓身體慢慢去習慣關節不再受傷的正確活動姿勢以達到穩定的效果。在調查文獻的時候,我也發現了很有趣的一點,貼紮在足球選手或是其他靠腳吃飯的運動員身上沒有顯著的穩定關節效果,但是在一般人身上卻有顯著的改善,這有可能是因為運動員本身的本體感覺本來就比一般人來得好,所以進步的有限(參考67891011)。 

 

4. 促進力量

根據貼紮的理論,有分成「順著肌肉收縮方向回彈的促進型貼法」與「逆著肌肉方向的抑制型貼法」。促進型貼法號稱可以幫助肌肉收縮、增加力量,不過很可惜的是從科學角度上並沒有!研究學者利用電刺激去感應肌肉的收縮或是直接測量肌肉的力量,得到的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大部分的研究顯示肌貼並沒有辦法增加單一肌肉一次收縮的力量(參考121314) BUT!就是這個BUT!在反覆型的耐力運動測試下,意即受試者在短時間內用最大力量去短跑、自行車、或是反覆的使用肌肉,正確貼法相較於不貼或是安慰貼法(簡單說是完全沒有用的錯誤貼法),不管是在最大力量、平均力量、耐久度以及疲勞後的恢復,都有顯著的進步(參考15161718)。有些學者用前述的促進循環論點來解釋,卻沒辦法說明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就促進代謝及恢復疲勞,這點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驗證。 

 

說了這麼多,這段時間讀 paper 下來,會發現肌貼其實在某些方面的研究結果是相當衝突的,這代表了幾種可能: 

1. 有些認為肌貼沒有幫助的研究,細讀起來會發現其描述的貼紮方法其實是有爭議的,也許使用正確的貼紮才有機會達到效果。 

2. 肌貼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達到上述所宣稱的四種效果,或是其中一些結果是有效的,但原理還未被真正的瞭解。  

 

結論

如果你是直接按 End 的人剛好可以在這邊看結論。在接受正確貼法與適當張力的貼紮前提下,肌貼可以達到的效果有: 

1. 促進循環:雖然理論上肌貼的確可以促進循環,降低組織腫脹以及發炎,但研究文獻上卻持保留態度。在皮膚狀態許可以及綜合其他治療下,或許可以增加貼紮來輔助治療,但要注意在太腫脹的關節進行貼紮反而可能對皮膚有傷害,甚至起水泡。

2. 降低疼痛:藉由門閥理論,貼紮的確可以降低肌肉關節急性疼痛的感覺。相反的,慢性疼痛上或是其他並非肌肉關節的疼痛(例如癌症或是轉移痛),貼紮的功用可能有限。

3. 穩定關節:物理上,貼紮雖沒有固定關節的強度,但可以藉由張力與神經肌肉的協調來幫助本體感覺對關節的控制。貼紮的確可以動態穩定關節。

4. 促進力量:貼紮沒有辦法增加力量,譬如讓原本硬舉100Kg的人變成可以舉120Kg,可是在耐力及反覆型的運動中,貼紮可以增加持久力跟表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馬拉松或自行車選手在大腿上貼紮,卻很少看到摔角或舉重選手在比賽時貼紮。

 

如果對肌貼有興趣的,我會建議去上初級課程看看,至少知道它的原理、貼法以及什麼時候不適合貼。畢竟它是一種簡單易懂的輔助療法,在適當的情況下對身體不會有什麼損害。再說貼起來色彩繽紛的又很好看,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對不起,龍祥電影台害我唐伯虎上身了)!

 想看更多,可以看醫師個人部落格以及 Facebook 粉絲團


健骨知新 骨科醫師運動筆記
健骨知新 骨科醫師運動筆記

作者

骨科主治醫師:韌帶重建、肌腱修補。運動醫學專科:動作評估、訓練治療。證照:NASM CES 矯正運動專家、NSCA CSCS 肌力體能專家、NSCA CSPS 特殊族群訓練、SFMA、KPM、CAK。致力於將訓練與醫療結合的 GEEK。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uscularYenn 個人部落格:http://muscularyenn.blogspot.com/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