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椎間盤突出,還能硬舉嗎?
首先,排除非開刀不可的狀況,例如:患者還能走進健身房做硬舉,再來思考「做硬舉的目的為何」?
-
比賽
-
舉很重很帥
-
練肌肥大、爆發力
-
核心肌群訓練
-
避免日常痠痛
以上應該包含九成五以上的理由了,如果目標不是 1 或 2,那我會勸你不要硬舉了,有太多可以替代的動作;如果真的非做不可,我接下來以我接觸過最有邏輯的治療運動 Kinetic Control 來分析怎樣訓練讓你回去硬舉。
要從傷痛中恢復,需要檢測三個神經肌肉動作控制能力:
-
關節方向控制解離
-
協同肌肉控制解離
-
深層局部核心啟動
關節方向控制解離
以椎間盤突出與硬舉來說,最常見出問題的地方在不受控的腰椎彎曲過多,你以為控制了,但其實連邊都沾不上。成因多為鄰近關節的髖屈不足,所以腰傷後需要檢測你腰椎鄰近關節彎曲的角度,以及鄰近關節解離的能力,控制腰椎不動,但髖關節、胸椎可獨立彎曲至所需角度。
以坐姿或跪姿屈髖為例,需屈髖至 120 度而腰椎不彎曲。
若無法達到所需角度,可能成因有:
-
被動關節受限(髖被腿後肌群或淺層臀大肌過緊、關節沾黏)需解決限制,伸展過緊肌群或鬆動關節。
-
主動解離控制不佳,需訓練大腦與肌肉關節的連結。
不論哪個原因,只要解離角度不夠,均會造成生活、運動時會被迫出現許多不受控的腰椎彎曲,開始累積小傷害,漸漸變成不可逆的結構病變,結構病變不是死刑。重點是,就算產生結構病變,若能擁有解離鄰近關節並達到最小需求角度的能力,其實大概 70-80 % 的日常生活活動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協同肌肉控制解離
避免腰椎彎曲時需要工作的肌肉有多裂肌、豎脊肌群、腰方肌......其中多裂肌的纖維為每節脊椎連結,豎脊肌及腰方肌為跨多節脊椎,要達到保護關節目的,需要有利於可單節段控制的肌群。
對於腰椎區域,有保護力的其中之一多裂肌,傷後運動治療之一,便是訓練多裂肌回復其在不同情境下都能良好的收縮,包含向心、離心、等長收縮功能,以及在這些訓練中如何最大化多裂肌的收縮比例而不被其他肌群代償。
等長收縮可在動作中維持腰椎中立位置,向心收縮可將腰椎往背伸方向固定;離心收縮則可在腰椎被迫彎曲時保護好腰椎(例如拱背借力的動作),需將所有腰椎附近具有保護力的肌肉收縮全練好才算完成基礎運動治療第一步。
傳統上用的「復」「健」兩字,指的就是不只要「恢復」,還要「健康」;因此這些首當其衝的肌群訓練後,還要針對曾經出來代償的肌群或是有運動專項需求的特異性訓練,才能達到真正讓身體「健康」的「復健」目標。
深層局部核心
保護腰椎的深層局部核心,最為人知的是為腹橫肌及深層多裂肌。當然還有其他的肌群,包含:呼吸橫膈、骨盆底肌(骨盆橫膈)、腰大肌……,這些肌群應該在動作開始前就開始收縮、持續至動作結束,傷後這些肌群會延遲上工、提早收工,造成動作中有空窗期,產生不穩定,累積傷害,所以運動治療也需包含這些肌群的特定訓練。
上述的三項
-
關節方向解離
-
協同肌肉解離
-
深層局部核心啟動
可看出傷後運動治療的重點在於「解離」,能解離,才能有下一步進展,傷後訓練的是大腦與肌肉連結。但這些不是拚命去拚重量就能解決的,此外上述運動治療,根據需求可再區分為高負荷及低負荷,高負荷需求如硬舉,多在 1-2 分鐘內結束,需讓肌群在 2 分鐘內力竭;低負荷需求如久坐、蹲下洗衣服避免痠痛,需持續超過 2 分鐘,需能輕鬆持續做超過 2 分鐘而不力竭。
綜合以上所述,如果你的目標是:
-
我就是要硬舉:那就是高負荷的關節、肌肉解離練好,練好再回去拚,一定有再受傷機率,只能盡量降低再受傷風險。
-
我想要運動表現好:屬於高負荷的關節、肌肉解離練好,選替代動作,減少腰椎垂直受壓。
-
避免日常痠痛:屬於低負荷的解離訓練。
最後的重點:
傷後恢復、運動治療訓練的是大腦與肌肉連結,不要想著拚死拚活練,要拚死拚活用腦想!
在這邊小提醒一下,上述只是硬舉最常見的問題-腰椎彎曲過多(uncontrolled lumbar flexion)腰椎的動作還有背伸、旋轉、側彎,且如上所述,腰椎有問題的病患髖關節多有問題,如果真要完全根除腰椎的各方向活動、髖關節、胸椎都可照上述逐一分析解決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自 Kinetic Control 繼續教育內容
其他人也看了
扁平足運動能力差?(二)物理治療師:如何找到適合的足弓鞋
當絞盤機制出問題時,會嚴重影響到足底的能量吸收與釋放機制,能量長期堆積在錯誤的地方,可能會導致許多與腳部相關的問題,而這問題與走路方式息息相關......
扁平足運動能力差?(一)物理治療師:天生的足弓形狀並不影響功能
足弓的健康狀況,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但是,對於足弓的理解卻經常被誤導。儘管我們常常將足弓的形狀與健康狀態混為一談,事實上,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不想舊傷一再復發?物理治療師:3 個居家簡單肌力訓練(下)
肌力訓練不像有氧運動通體舒暢的快感;更不像拉筋、關節活動,簡單易做,效果卻舒服放鬆,肌肉的成長必續靠「破壞」,透過重量拉扯肌纖維造成「微破壞」,讓身體自然去強化肌肉組織......
登入中
張嘉哲 骨科醫師
作者
熱愛運動、經歷無數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跳脫傳統骨科開刀思維,鑽研動作控制訓練及修復性注射治療,期望幫助病患從事喜愛的運動、維持生活品質,而非妥協退化不做事不做運動。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張嘉哲-骨科醫師-10738101074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