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深入探討16/8斷食研究
前一陣子 JAMA Internal Medicine 有一篇很紅的16/8斷食研究,發現斷食並沒有比傳統飲食更能減重,而且還會流失大量肌肉,造成了討論。研究主要是發現:
1. 16/8斷食組減去的體重與控制組並無不同。
2. 減去的體重有 ⅔ 是來自肌肉。
但這兩個結論是真的嗎?
針對「16/8斷食組減去的體重與控制組並無不同」的部分,除了文獻中過重斷食者 12 週減不到一公斤有一點弱之外,的確沒有什麼問題,總熱量攝取相同的話,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能減重。
而針對「減去的體重有 ⅔ 是來自肌肉」這個結論明顯偏離過去的研究數據,正常減重平均有1/4的重量會來自瘦肉,這篇,可能是研究方法有問題(低蛋白、沒運動、儀器準確度),或是減重的量太小,被離群值扭曲。
關於這個部分,根據 Peter Attia 的文章,可以發現有一些論點很值得分享,在醫學研究裡,分析一個介入的效果有兩種統計方法:
一、符合計畫分析
這個意思是,找 100 個人斷食,裡面一定會有聽話與不聽話的,那最後只考慮有乖乖斷食的人他們減重了多少,至於不乖的人就排除不計。
二、意向分析
這是指 100 個加入斷食研究的人,不管有沒有聽話,全部都納入考慮。即使有一些人在斷食研究期間三餐都吃三份鹽酥雞加珍奶,還是要把他的體重算進斷食組的「總成績」裡面。
這兩種分析都有其價值,想要知道一種藥物、運動、飲食法的效果,就得做符合計畫分析。但如果藥物吃起來太苦、運動讓人太累、斷食後生不如死,那麼他們再有效也不切實際。這時我們就需要意向分析來看這些介入在「真實世界」的表現如何。
一開始提到的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68 斷食研究,就是採用意向分析。
如果所有的受試者都完全聽話,那麼符合計畫分析與意向分析的結果會一模一樣。就原文報導的數據,控制組遵從率有 92.1%,斷食組也有 83.5%,算是還不錯。
但深入挖掘,會發現有些數字兜不起來。
參加斷食研究的受試者們在手機上安裝了 app,按照當初的分組,每天會提醒「要乖乖吃三餐」或是「中午 12 點到晚上 8 點才能吃」。同時也會跳出一個問卷,確認受試者今天是否有按照計畫行動。
Figure 2a 的遵從性分析中,有 44 位斷食組受試者,理論上 12 週會產出 3696 筆問卷紀錄,但實際上僅有 1351 筆紀錄,換句話說問卷回答率僅有 36.5%。而有回答的次數中,表示自己有遵從規則的比率為 83.5%。
想像一下,一個人今天加入了這個斷食研究。被告知未來三個月要怎麼吃,在手機裡裝了研究用的 app,還拿了一台藍牙體重機,然後回家過日常生活。
有些人是乖寶寶,一板一眼地照做,每天回答 app 的提示問題。
但有些人個性比較不羈,或是生活真的太忙碌,在開車、顧小孩、做簡報的時候 app 提示跳出來,按掉之後就忘了回。一兩次忘了回答,好像也還好?沒有人打電話來指責或是失去資格,久而久之根本就忘了這件事,也不太在意要斷食還是正常吃飯。
簡單來說,斷食組裡有 36.5% 的乖寶寶,幾乎都有做到斷食(假設他們都誠實),而 63.5% 的人(正確來說是人次)比較忙沒時間回、忘了回,或根本就沒進行斷食,也不想向 app 承認自己沒有遵從規則。
問題是,不管受試者乖不乖、有沒有斷食,最後體重都會經由藍芽體重計上傳到雲端,被納入統計分析裡。
最後就得出,斷食對減重沒幫助的結論。
結論:本研究的斷食效果,可能因為遵從性低落而被低估。
平衡報導一下,個人判斷如下:
1. 168 算是相當溫和的斷食法,史考特認為合理的期待是體重正常者掉個 1-2 公斤,肥胖者掉個 3-4 公斤,就會停住了。但確實我也有遇過認識的人,告訴我 168 之後,光是不吃早餐就讓他掉了 8 公斤,個體差異性真的大。
2. 這個研究也顯示,在缺少動機、認知、教育、叮嚀、其他的環境改變下,168 斷食法不易維持,大家做一做可能就因為飢餓、忙碌而放棄了。
參考文獻:
[1] Dylan A Lowe 1, Nancy Wu 2 3, Linnea Rohdin-Bibby 2, A Holliston Moore 2 4, Nisa Kelly 5, Yong En Liu 5, Errol Philip 6, Eric Vittinghoff 2, Steven B Heymsfield 7, Jeffrey E Olgin 2, John A Shepherd 5, Ethan J Weiss 1 2, "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e TREA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 2020 Nov 1;180(11):1491-1499.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4153.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思恒 王
作者
王思恒醫師,是一位復健科專科醫師。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喜歡以科學角度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知識,以筆名「史考特」著有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 專長為健身、運動營養、運動傷害、疾病預防。曾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擔任住院醫師,現在在大台北地區復健科診所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