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受傷後冰敷是降低發炎,但發炎可能不是壞事!
大約從兩年前開始,許多人就寫過類似的主題,主要是源自 BJSM(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將「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原則」由過去的 POLICE 原則,調整為 PEACE & LOVE,而最讓人訝異的是將「冰敷(Ice)」的處置拿掉,改為「適當承重及活動(Optimal Loading)。民眾或許聽說大原則已經改了,但在實際受傷時,可能因為驚慌失措,或是因為疼痛、怕再受傷的關係,還是回到原本的處理方式如休息及冰敷,因此這篇文章是提供更多對於受傷後修復的觀點,讓大家可以判斷適不適合做冰敷。

冰敷在降低發炎,但發炎可能不是壞事
一般民眾很容易身體不舒服、求診時,會聽到因為這個部位在「發炎」,就把「身體的不適、疼痛、禍首」跟發炎劃上等號,也因此要透過冰敷來「降低發炎反應」。但實際上,現在有許多針對運動傷害的治療,反而是在「促成發炎反應」,希望肌腱、韌帶等能重新啟動修復機制,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因此,冰敷的用途更是要避免「受傷或發炎伴隨的腫脹」,因為過度的腫脹可能會影響到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及修復,甚至壓迫到鄰近的組織而導致疼痛。
冰敷的濫用:當下的受傷,有劇烈發炎反應嗎?
我自己的實務經驗是,除非有「嚴重的運動傷害、劇烈疼痛及發炎」,才會採用冰敷,而若是有這類情況,會很明顯地看到「紅、腫、熱、痛」這四個現象。然而,民眾常在外觀上沒明顯的紅、腫、熱,只要感到「疼痛」,就開始冰敷,這樣的情況,可能冰敷帶來的壞處可能大於好處。冰敷的好處是可以降低疼痛及發炎,但缺點也是會因為降低發炎及降低血液循環,而延緩身體修復的機制。每項治療都有其優缺點,需權衡、把效果加總看是正的還是負的,才決定是否要採用,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我認為可以先初步判斷是否同時有「紅、腫、熱、痛」等反應,若有才採取冰敷,若沒有,或許其他治療或甚至適量的活動更有助於組織恢復。

主動恢復大於被動恢復
2020 年 BJSM 將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原則中的冰敷(Ice)改為適當承重及活動(Optimal loading),我想就是在提倡主動治療(Active recovery)的好處。若要說哪種治療或處置效果最多、副作用最少,適當活動跟復健運動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受傷後,在不會讓傷害加劇的情況下,適量活動患處,能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能力如肌力、平衡、本體感覺、關節活動度等變差,而這些都是休息過久、過度保護的後遺症。

這篇文章沒有要建議大家「不再使用冰敷」,而是可以讓大家暸解背後的原理,做出更適合自己身體的處理方式,因為每一種治療影響的層面太大,對於很害怕疼痛的人,冰敷或許是最能隨手可得、立刻緩解疼痛的方式;亦或者在權衡優缺點下,這個病患最需要的是先降低「劇烈」的發炎反應,而同時間造成的減少「少許」血液循環就不足掛齒。
對於一般民眾,可以參考以下幾點來判斷冰敷的需求:
-
若有明顯且同時的「紅、腫、熱、痛」反應,可以採取冰敷。
-
每次冰敷建議不超過 15~20 分鐘,每次之間間隔 3~4 小時以上。
-
若沒有明顯「紅、腫、熱」,可以適度的活動看看。
-
適度的活動:指的是在不會疼痛的範圍內活動,或疼痛不能逐漸加劇。
-
若受傷在一週內並無好轉,建議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其他人也看了
抬頭挺胸很重要!物理治療師教你:該如何正確抬頭挺胸
身體大部分疼痛和姿勢息息相關,將近 80% 的肩頸痠痛和姿勢習慣有關,不好的站姿或坐姿,影響身體結構或是肌肉特性,輕微者肌肉緊繃,嚴重者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
物理治療師教你五個運動,緩解跑者膝(下)
若不幸有了跑者膝,可藉由放鬆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的方法鍛鍊臀大肌和臀中肌,最後用功能性訓練讓身體適應這樣的發力方法,把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動力鏈上鏈......
物理治療師教你五個運動,緩解跑者膝(上)
一般不會直接用壓的方式放鬆的髂脛束,除了會太痛之外,效果也不好,還會影響下肢的穩定性,建議可以改用雙手提拉髂脛束的方式,將側面會痛的範圍輕輕提起,再前後輕輕滑動......
登入中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
作者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碩士。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NSCA-CSCS)。世大運中華台北代表隊物理治療師。盧彥勳國際網球俱樂部-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所有人。他的部落格: https://jackchen.spor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