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實縮減工時更效率!現代人比中世紀農奴多工作兩個月
〈渴望一週工作四小時?迷你退休的新富族〉一文中述說了現代人工作占據生命太多時間,卻沒有把時間花在享受人生的美好。縮減工時對工作上表現是好還是壞的影響呢?一起往下看吧!
科學證實縮減工時更有效率
回到羅格提出的工時改革,他認為:「減少工時幾乎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現今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都是來自「我們工作太多了」!
比如個人的精神壓力與身體健康會改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半、避免因工作過度造成的意外事故、讓男性回家分擔家務,從而解放女性、改善貧富差距,財富落差最嚴重的國家,正是工時最長的國家。
羅格將減少工時稱為「每日失業時光」,唯有縮短工時我們才可以將心力投注到其他同樣重要的事物,扮演好其他社會角色,例如家人、情人、友人、公民,還有自己。 2020 年新冠疫情變相推動了工作形態的改革,例如 Google 的「3-2-2」模式,讓員工可以 3 天進辦公室、在家遠距工作 2 天、週末休假 2 天。而微軟日本公司曾實驗一週工作四天,員工績效不減反升,連辦公室的水電開銷都降低了。
台灣圓神出版社更早在 2013 年就開始實施週休三日,出版成績一樣表現亮眼,近年熱賣的《原子習慣》、《被討厭的勇氣》都是圓神集團的暢銷作。發行人簡志忠說:「創意人不該被綁在公司。」好好生活才能嗅聞社會脈動,提前覺察市場的需要。
曾有瑞典科學家讓一群護理師們實驗,發現一天工作六小時的效率,比一天八小時更高。不過即使有再多實驗證明,人類能不能更新自己的思考還是最重要的。正如美國車業巨擘福特在 1926 年首度實施八小時工作制時,社會普遍認為縮短工時會讓工人們墮落,甚至增加犯罪率,但福特證明了擁有休閒時間,對於工作效能或促進經濟都有正面影響。
你可以當一半螞蟻與一半蚱蜢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一則寓言故事:夏天時,一群螞蟻辛勤工作在為冬天備糧,旁邊一隻蚱蜢卻在唱歌跳舞。結果到了冬天,螞蟻們都衣食無缺地在屋內團聚,蚱蜢卻飢寒交迫而亡。故事告誡我們:一定要跟螞蟻一樣辛勤工作,不然就會變活該的蚱蜢。
不過為什麼我們要這麼極端,不能當一半的螞蟻,一半的蚱蜢,工作一半,也享樂一半嗎?
科技的進步應該要讓人類過得更輕鬆愉快,而不是更加忙碌,前提是發展科技的人們,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所以工時長短的思考背後,需要再加上一題:你的人生想要怎麼過?你拿時間做什麼?
關鍵是每一天,「你有沒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有沒有覺得這時間花得值得?你的一天為什麼而活了?如果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那一天做 16 小時,跟一天做 4 小時,得到的滿足感都會是一樣的。心靈的富足不必再依賴著時數多寡來證明。
在期待環境變好,或是等待公司改變之前,我們的意識如能先升級,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協調才有可能發生。
其他人也看了
腳跟又腫又凸?物理治療師:認識哈格倫氏症候群
有些人的腳跟上方較突起,多了一個凸凸的骨刺(有些人天生就有,也有人後來才長),就是哈格倫氏變形,英文常叫 pump bump,刺激到阿基里斯腱周邊的滑液囊,導致滑液囊發炎......
減重手術除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降低女性的罹癌機率!
許多過重的人,在嘗試許多方法失敗之後,可能會開始考慮進行手術,研究證明,減重手術的好處大於壞處,不僅可以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還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登入中
Canopi 樹冠生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