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常客:肌纖維撕裂

肌纖維撕裂 冰敷好得慢 

 

什麼是肌纖維撕裂傷

肌纖維撕裂傷,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運動中都相當常見,發生率介於10至55%,輕微者可稱為肌肉拉傷,嚴重則是肌肉斷裂。通常是肌肉在急速收縮時,使得肌纖維受到過度的拉扯力量,尤其常見於跨越兩個關節的肌肉,如:大腿前側的股直肌與大腿後側的半腱肌(跨越膝與髖關節)、小腿後側的腓腸肌(跨越膝和踝關節)等。其中,肌肉肌腱交合處(Myotendinous junction, MTJ)因為兩者質地與結構轉換,造成接合處發生拉傷或撕裂的機會很高。

 

肌纖維撕裂傷會有甚麼症狀

最主要的症狀是肌肉的劇烈疼痛,尤其在做動作時疼痛會加劇,受傷的區域可能出現腫脹或瘀血,或是在深層肌纖維有血腫的現象,診斷常需使用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影像綜合判斷。

 

造成肌纖維撕裂的常見原因

通常是因為運動前暖身不足,或者是運動及訓練強度過高,超過自身能力可負荷,因此導致受力過強而撕裂。若本身肌肉柔軟度不佳且長期處在肌肉過度疲勞的狀態,也會使得肌纖維撕裂的機會增加。

 

肌纖維損傷嚴重程度分類

根據肌纖維損傷的程度,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 輕度(第一級):肌肉有一小部分的纖維撕裂,肌肉少量出血,在肌肉用力時或按壓患部時,才會引起疼痛,外觀並無特殊異常,肌肉力量與活動功能稍微受限。
  • 中度(第二級):肌肉有相當多的肌纖維斷裂,同時併發血腫現象,受傷肌肉的肌力明顯減弱、功能受到限制,外觀腫大。
  • 重度(第三級):指肌肉的肌纖維「完全斷裂」,常發生於肌肉與肌腱的交合處。肌肉完全失去功能,患部大量內出血,斷裂的肌肉回縮至連接骨頭的兩端,斷裂的部位會向下凹陷。
  •  

    肌纖維撕裂急性期處理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在2020年發表對於軟組織傷害處理的新觀點「PEACE & LOVE」,內容如下:

  • Protection(保護):受傷初期幾天,須保護患部,避免會引發疼痛的動作減少二度傷害發生。
  • Elevation(抬高):盡快將患部抬高超過心臟,主要目的是為了加速血液的回流避免組織的腫脹。
  • Avoid Anti-inflammatories(避免抗發炎藥):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冰敷。這是由於發炎反應對於組織修復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需要仰賴發炎反應過程中所傳遞出來的組織信號,誘發組織的增生。因此,若過度壓抑發炎反應,可能會減緩組織修復的時間。
  • Compression(加壓):使用彈性繃帶或肌內效貼紮加壓,主要目的也是避免過多的組織液淤積在肢體末端,使循環變差阻礙組織修復。
  • Education(教育):需衛教患者正確傷害處理的觀念:避免非必要的被動活動,自己的身體只有自己最了解,盡量以身體主動的活動為主。
  • Load(承重):適度的給組織壓力,促進組織修復,可先以無負重開始,逐步進展到部分和完全承重,給予受傷組織適度刺激。
  • Optimism(樂觀):心理狀態也會影響身體的恢復狀況,保持正向的態度有助於大腦協助修復的過程。
  • Vascularization(血液循環):充足的局部血流量可以帶來氧氣和養分,交換帶走代謝廢物,讓組織修復的過程更順利。
  • Exercise(運動):在無痛的前替下,漸進性回復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和本體感覺,使患部逐漸脫離失能狀態。
  •  

    肌纖維撕裂的預防與復健治療

    離開急性期後,可以逐步開始進行伸展運動與肌力訓練,以腓腸肌肌肉撕裂傷為例,可以透過弓箭步進行伸展,或站在傾斜板上進行伸展,每次停留時間至少30秒至1分鐘。而肌力訓練當中,又以「離心運動」對於預防肌纖維撕裂以及強化肌力的效果較佳,可將腳跟站在階梯邊緣,緩慢控制將腳跟向下沉直到拉緊小腿肚,接著再用力向上墊腳尖,使得肌肉延展後再收縮用力。除此之外,可同時加入平衡訓練、敏捷性訓練以及爆發力等增強式訓練,逐步回到原先的日常生活與運動水準。

     

     

    想看更多圖文,可以到 𝐇𝐢𝐁𝐨𝐝𝐲 嗨健康 | 物理治療 𝐱 運動 |看看唷!

     

     

     

    參考資料 

    [1] Järvinen TA, Kääriäinen M, Järvinen M, Kalimo H. Muscle strain injuries. Curr Opin Rheumatol. 2000;12(2):155-61

    [2] Dubois B, Esculier JF. Soft-tissue injuries simply need PEACE and LOVE. Br J Sports Med. 2020;54(2):72-3

    [3] Järvinen TA, Järvinen M, Kalimo H.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skeletal muscle after the injury. Muscles, Ligaments and Tendons Journal 2013;3(4):337-45

     


    黃琳玲 物理治療師
    黃琳玲 物理治療師

    作者

    HiBODY嗨健康的品牌創辦人,以插畫為主軸的圖文創作,分享最貼近你生活的圖解健康學!想要遠離腰痠背痛、運動傷害與姿勢不良,歡迎追蹤她的Instagram帳號:@hibody_health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