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鋸肌不只要被訓練,柔軟度也很重要
前鋸肌
前鋸肌分成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為:
起點為第一及第二肋骨和肋間 ,終點到肩胛骨上角。(The first and second ribs and their intercostal space and inserts on the costal aspect of the superior angle of the scapula.)
-
第二部分為:
中間三瓣為起點為第二、三、四肋骨,終點到肩胛骨內側。(The second division is formed by 3 digitations from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ribs and their adjoining septum and inserts on the costal aspects of the medial border of the scapula. )
-
第三部分為:
第四、第五瓣是最長最強壯的,起點第四到第八根肋骨,終點為肩胛骨的下角和肩胛骨內側。(The third division is formed by the lower 4 or 5 digitations from the fourth to eighth ribs and inserts on the inferior angle of the scapula.)

上部分前鋸肌主要的動作為肩胛骨的前突(protraction of scapula)。下部份前鋸肌主要的動作為在肩胛骨做出外展以及前突時幫助他下壓(assist in depression along with abduction and protraction of the scapula)。而其中發現過肩超過 120 度的阻力運動,下部份前鋸肌的活動最大。
前鋸肌的上、中、下部分和「斜方肌」形成力偶(force couple),幫助肩膀在動作中提供穩定性,如果協調訓練不足,或者柔軟度不足的情況下就會讓肩膀後側緊繃、肩胛骨前突。(The length and strength of the SA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posterior shoulder tightness and forward scapular posture)。(Lee J-H et al., 2015)
放鬆有效嗎?
在 2021 年的研究,納入 FMS 中肩關節活動度(Shoulder mobility)的動作,分數為 1-2 分的個案(排除病理問題),去看治療之後肩膀活動度的好轉。
治療師會幫著個案作徒手治療,在放鬆前鋸肌會請個案作三個深呼吸,每個呼吸維持8-10 秒,之後會伸展 30 秒,會做到兩次的伸展。

單次介入後發現
下列肩膀的活動度都有顯著的改善:
-
外展
-
屈曲
-
內轉
-
外轉
-
手放在脖子後(Hand behind neck)
-
手放在背後(Hand behind back)
其中改善程度最大的分別為 Hand behind back,改善 24.48 %;以及 Hand behind neck,改善 22.78 %。
Amber 要說
-
我們可以注意到改善最多的這兩個活動度,跟肩胛骨的活動度非常有關,這兩個都和前鋸肌的第二、第三部分非常有關。
-
先前的研究建議,肩胛骨的活動度以及失能問題,可以考慮看一下前鋸肌以及下斜方肌唷。(Cools et al., 2014)
-
當然前鋸肌的問題會影響活動度,放鬆不是唯一解藥,還有動作控制的問題以及穩定度、疼痛、神經的問題要去考慮唷。
-
前鋸肌最活化(more active )是在外展或屈曲 120 度時,因此手放在脖子後(Hand behind neck)這個動作,肩胛骨的活動度和前鋸肌也非常有相關性。
-
而手放在背後(Hand behind back)也和肩胛骨的前突有關,因此在臨床治療時也可以看看前鋸肌唷。
參考文獻:
-
Keramat KU et al., 2021
-
Cools et al., 2014
-
Lee J-H et al., 2015
想看更多,可以到 物理治療師 Amber 的 IG 帳號 唷!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文妤 王
作者
王文妤 Amber Wang 物理治療師|分享專業知識擅長物理治療、運動傷害、專業分享、動作控制、長者物理治療、淋巴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