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師來說明,「結構診斷 vs 動作診斷」

動作診斷、結構診斷,一樣重要

多數人對於疼痛喜歡追求一個標準答案,XX發炎、骨折、椎間盤突出、筋膜炎。聽到發炎、筋膜炎覺得吃個消炎藥就好了,聽到骨折覺得開刀就好了,聽到椎間盤突出覺得拉腰試看看,沒好開刀就好了……

上述在門診常聽到的診斷及直覺的治療,屬於結構診斷、治療,但與生活、運動更相關的問題,卻是動作診斷。

 

什麼是動作診斷?一個椎間盤突出患者,久坐腰痛、腳麻,彎腰撿東西綁鞋帶痛,經過測試發現病患在這些動作底下,無法避免出現腰椎彎曲,此時可得到一個"腰椎失控彎曲"的動作診斷。

針對腰椎失控彎曲的動作診斷,最優先治療:訓練避免腰椎彎曲

  1. 坐著、開車時避免腰椎彎曲

  2. 彎下撿東西時避免腰椎彎曲

這才更貼近生活、運動需求不是嗎?

 

吃藥打針拉腰開刀,都是針對結構診斷做的治療,多數可幫助疼痛穩定到一定程度,當疼痛緩解後要達到長久療效、避免復發,處理動作診斷往往是更重要的事。

想想一個椎間盤突出的人,治療不痛後,結果整天坐著彎腰,過不久復發不是剛好而已嗎?

 

為何會聽到不少人被醫生說治療或手術很成功,的確在治療前最困擾的症狀緩解了,但還是很多動作、運動無法做、容易復發,往往就是結構診斷治療完成,但動作診斷治療 0 分。

更重要一點,結構診斷、動作診斷的治療,根本沒有衝突,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張嘉哲 骨科醫師
張嘉哲 骨科醫師

作者

熱愛運動、經歷無數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跳脫傳統骨科開刀思維,鑽研動作控制訓練及修復性注射治療,期望幫助病患從事喜愛的運動、維持生活品質,而非妥協退化不做事不做運動。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張嘉哲-骨科醫師-107381010745670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