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對男性的意外妙用,萬萬沒想到!
之前Bestmade專欄曾經從營養師角度探討咖啡因的效果、咖啡因攝取建議、以及咖啡因對女性的幫助,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一年可以喝掉超過六億杯外帶咖啡,品味咖啡的同時,今天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咖啡對於男性還有什麼奇妙的功效。
男性性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是許多男生心中的痛,隨著年齡增加以及許多文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的影響,性功能障礙造成的男性「蒟蒻佬」的現象,讓男性在生理上與家庭上都遭受巨大的打擊。而壯陽藥物如威爾鋼、犀利士等等藥物可以改善大概7到8成病人勃起功能,而近來盛行的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也能幫助陰莖血管重生,能彌補剩餘兩三成病人的不足。
但是,藥物畢竟是藥物,如果可以不吃藥打針,還有沒有日常生活的食物或飲品可以改善性功能障礙呢? 而我們平常喝的咖啡,可能就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根據美國2015的研究(註1),每天飲用2~3杯咖啡的組別(約每日攝取175-375毫克mg)相較於沒有攝取咖啡因(每日0~7毫克)的組別,性功能障礙的風險下降了4成左右。而攝取更多的咖啡因的組別,卻似乎沒有對性功能帶來更多的好處。特別的是,再細分下去,對於健康的人,喝越多咖啡對於改善性功能障礙似乎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肥胖、高血壓的族群,有在攝取咖啡,不管任何劑量,都能降低性功能障礙的風險。而有糖尿病的病人,咖啡因的攝取就完全看不到任何幫助。
那是不是咖啡因有什麼神奇妙用可以讓男性的小老弟可以喝下就硬梆梆呢? 在動物實驗上的確發現咖啡因可以放鬆平滑肌幫助血流注入陰莖造成勃起,但是在人體上目前還沒有證據咖啡因可直接造成勃起。而根據重磅級醫學雜誌最新的文章裡提到,咖啡因可以短暫增強大腦警覺性、改善活力、增進工作能力。(註2)這些短暫的增強作用,可以增強運動上的表現,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在平常運動鍛鍊時,因為咖啡因增強了運動表現與意願,也同時增強了鍛鍊效果,進而改善心肺功能與肌肉鍛鍊,陰莖的血流供應也會上升,就是「鞏固根本」。第二,來自於咖啡因的帶來的短暫爆發力增加,而性行為本身是活塞運動,除了陰莖之外,還需要全身肌群耐力爆發力的支持,咖啡因帶來的是輔助體力的短暫上升,把它想像成汽車引擎打開渦輪加速的概念就對了。而糖尿病的病人,全身的血管都隱含著硬化的問題,所以咖啡因帶來的效果就相當有限,以汽車來說,引擎就算增強了,車體內的管路阻塞,動力就無法完整的傳遞下去。
那對於性功能障礙,那要怎麼喝? 高醫師這樣建議
1. 每日攝取2~3杯咖啡,盡量不要加糖。
2. 建議性行為前1到2個小時使用,性行為時血中濃度應該是最高,飲用量半杯左右,不要一次太多,不然做愛時突然想上廁所也會很糗。
3. 若是性行為在深夜,則建議不要使用咖啡,以免做愛完一路興奮到天亮。
4. 平日運動前可以適量服用增強運動效果。
最後,我們要把性行為理解為開車,汽車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臟,多重因素會影響性行為的表現,如引擎好壞、是否有加油、有沒有定期更換機油,底盤(肌肉)有沒有強健的剛性等等,而咖啡因更像是渦輪加速器,可以提升整體表現。
但是也有它的極限,若是完全無效或是性行為還是氣喘吁吁,那就可能是心血管出了問題或是隱含著其他疾病,則需要專業的泌尿科醫師來評估了。
參考資料:
1. van Dam, Rob M., Frank B. Hu, and Walter C. Willett. "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83.4 (2020): 369-378.
2. Lopez DS, Wang R, Tsilidis KK, et al. Role of Caffeine Intake on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US Men: Results from NHANES 2001-2004.?PLoS One. 2015;10(4):e0123547. Published 2015 Apr 28. doi:10.1371/journal.pone.0123547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高銘鴻 醫師
作者